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年后,从筒子楼搬进电梯房

四川日报 2013-08-22 15:16 大字

——夜宿攀枝花老旧小区访民生

编者按新闻记录历史,而人民则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可敬的读者,是我们一切新闻的信息源头,是我们开展新闻工作的力量源泉。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本报记者深入践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奔赴全省各地,夜宿村寨、厂矿、工地、值班室,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临其境感受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改善民生给群众带来的福祉,设身处地体察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倾听并记录群众呼声。即日起,本报推出《夜宿基层访民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通 刘旭

8月19日清晨7点,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街道创业路小区,居民刘文成把在他家住了一夜的本报记者送出家门,挥手告别,“两年后,欢迎去我的新家做客!”

走出这栋已44岁的筒子楼,回望爬满电线的楼体和斑驳的墙壁,3天来与小区居民同进同住的画面在记者脑中回放。

坑洼的小巷、破损的砖房、狭窄的楼道、拥挤的房间……这就是创业路小区200多户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过,当地政府正在实施的筒子楼改造工程,给这里带来了希望。

“磕磕碰碰”的老房生活

“危险!请靠对面行走”——8月16日傍晚,记者走进创业路小区,迎面看到一排红色大字。

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的69岁老人侯礼培,把小区比作攀枝花老旧房屋的“博物馆”,一边走一边为我们指点:“这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筒子楼,那边是七十年代修的青砖房,还有八十年代的红砖楼……”

由于年久失修、雨水侵蚀,不少房屋成了危房。“你们看,墙上的砖都粉化了。”他在一栋灰砖房的墙上随手一抠,砖渣就碎成粉粘在他的手指上。

走进一栋筒子楼,小心翼翼地躲开堆在走廊里的杂物,记者来到肖光淑老人家。推开房门,眼前既是“客厅”又是“卧室”,电视机、餐桌、高低床、衣物……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十分拥挤。抬头一看,屋顶预制板上有一道道裂缝,加固房屋的钢筋穿堂而过。

在连一人转身都困难的厨房里,墙上挂满了油珠,地上摆着大大小小的水桶。主人把原先的水池改成离地约60厘米高的“空中浴室”,“洗澡要踩着板凳上去。”肖光淑笑着说,“节约空间嘛!”

1971年,肖光淑来到攀枝花,在东风商场当营业员。4年后,一家人从席棚子搬进筒子楼,一住就是38年。当年令人羡慕的楼房如今已成危房。眼看小区周围幢幢新住宅楼拔地而起,肖光淑最大的愿望就是搬进新楼房,告别“磕磕碰碰”的日子。

手电筒家家必备

18日夜,记者再次探访创业路小区,住进68岁退休工人刘文成家。这是一栋只有两层的筒子楼,四周用钢板进行了加固。为了避开楼后的臭水沟,刘师傅用砖把后窗封掉了。

大家坐在用沙发改装的木板床上摆起龙门阵。“我1965年从南充农村到攀枝花修路,后来在食品公司卖肉,住进公司分的单身宿舍。”刘师傅说,由于工资不高加上后来企业改制,一直没有条件买新房。

21时许,小区里已十分安静,几乎见不到有居民进出。记者打起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弯弯拐拐的小巷里,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居民曹松柏说,由于没有路灯,晚上很少有居民外出,“手电筒家家必备”。

在小巷的角落里,零星摆着七扭八歪的椅子和板凳。“都是从外面捡来的,居民们傍晚坐在一起聊天,想要健身得走十多分钟到其他小区。”曹松柏说。

回到筒子楼,刘师傅已入睡,记者睡在旁边的空床上。午夜时分,为了上厕所,记者沿着漆黑的小路走了一分多钟,几十户居民共用的旱厕臭气扑鼻,冲水扳手已被蜘蛛网包裹。正因此,夜壶也是筒子楼里的必需品。

咋改?居民说了算

三天两次探访创业路小区,记者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改造”。上个月27日,创业路老旧小区房屋自主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小区所有居民和产权单位代表都递交了改造意愿申请书。

4个月前,街坊邻居们通过选举组建了小区旧房自治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改委”),侯礼培被推选为自改委主任。

记者随侯礼培在小区里遛弯,不时有居民们凑过来询问:“改造方案什么时候能定下来?”“还有没有更多优惠政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侯礼培一一耐心解答。

“改”与“不改”全体居民说了算;“怎么改”与“怎么搬”也是全体居民说了算。调查情况、征集意见、解读政策,这些都是自改委成员每天必做的功课。

16日晚饭过后,社区干部也来到小区,和自改委商讨改造工作。“除了216户有产权户,没有产权的80余户人也应该受益,经济条件不好可以通过建廉租房安置。”东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云说。

按照计划,改造项目将在今年底前开工,两年后,居民们就能搬进电梯房。

“小区改造好以后的名字我们都想好了,就叫‘金梦小区\’!”侯礼培说。

夜宿点简介

创业路小区始建于攀枝花市建市之初,小区房屋年久失修、功能布局不合理、环境条件较差等问题突出。7月27日,该小区启动房屋自主改造项目,力争年底开工,工期2年。在攀枝花,目前有2万余户居民生活在这样的老旧小区,该市已拟定初步计划,力争5年内完成老旧小区旧房改造工程。

记者手记

工业城市的宜居梦

如果没有这次夜宿经历,很难想象攀枝花这座只有48年历史的城市还有如此破旧的老旧小区,也很难体会到老旧住房居民生活的艰辛。

而住在这些小区的老年人,大多是攀枝花开发早期的建设者,正是他们,开启了城市最早的辉煌篇章。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至今没能改善住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受早期“先盖工厂,后建城市”思路影响,快速成长的工业城市往往在城市功能配套方面留下种种欠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账必须还上,“短板”必须补齐。改善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既是我们推进“人的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各级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举。

让人欣慰的是,在省、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攀枝花老旧小区“第一改”已经启动,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全域规划也付诸实施。筒子楼居民们的“新房梦”不再遥远,攀枝花这座典型工业城市的“宜居梦”在逐渐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南充:免费听戏过中秋

第二届嘉陵江灯戏节开幕本报讯(记者张立东)9月19日,第二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南充大剧院开幕。为期3天的艺术节吸引了山西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南充市川北灯戏...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