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对话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年南充市总量突破亿元大关跑进

四川日报 2012-04-28 18:56 大字

——对话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

2011年,南充市GDP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跑进“千亿元俱乐部”,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这是南充750多万人民用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实干争先的勇气奋力写就的。2006年至2011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99亿元增加到1029.5亿元,经济总量列全省第五,继续领跑川东北。

项目推动南充跨越发展

记者:经济基础薄弱的南充市,为什么会在短短时间里破茧而出?

刘宏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欠发达,是南充的市情。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南充市的历史责任和现实选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实际,审时度势,南充市确立了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和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南充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有一组数据可以具体反映南充近年来的跨越历程:2008年到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7亿元,超过南充建市以来的投资总和,年均增长41.4%;自2008年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来,全市共引进1420个重大项目,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达342个,协议总投资1487亿元,已到位资金839亿元,每年保持50亿元以上的投资增量。

记者:项目推动给南充带来了什么?

刘宏建:项目推动战略是南充跨越发展的工作抓手,是“两化”互动的大马力引擎。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以大项目拉动投资增长,支撑优势产业,化解民生难题,拓展发展空间。2011年,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南充市传统优势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52亿元,每个板块的产值都突破了200亿元。燕京啤酒、汇源果汁、潮州三环等37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45户行业龙头企业、11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入驻,迅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增添了发展的后劲。

“两化”互动建设区域中心特大城市

记者:南充是四川省规划的率先建成特大城市的地区之一。截至去年底,南充市主城区建成面积已超过9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97万人,即将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南充城市不断“长大”的推力来自哪里?

刘宏建:南充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两化”协调联动、良性发展。

南充实施“两化”互动的具体路径,一是着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山水田园城市。三是着力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南充化学工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园区竞相发展,全市工业园区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71平方公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集中力量,尽快把南充化学工业园打造成为全市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最重要的产业承载地、最靓丽的城镇新组团,打造“两化”互动的样板区、示范区。同时,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记者: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刘宏建:我们提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就是要进一步把南充的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我们将深化“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战略思想,全力加快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城市体系建设,推进拥江主城、北部新城和南部产业新城“三城同构、紧凑发展”,形成绿地相连、青山为屏、江河为带、园城一体的山水田园特色。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整治城乡风貌。通过上述举措,着力建设一个崛起成渝经济区、引领川东北的经济强市,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区域中心城市。

记者:南充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什么?

刘宏建:经过科学论证,南充把石油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南充未来的产业支撑。为此,南充市规划建设超过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化工园。目前,总投资141亿元的晟达新材料产业园奠基开工,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即将动工兴建。化学工业园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再造一个南充工业。

民生问题有效解决

记者: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一批群众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您如何看待民生与政绩?

刘宏建:南充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不推诿、不回避、不拖延。近四年来,全市投入民生工程的资金累计超过186亿元,办成了一批谋民利的好事,解决了一批应民盼的难事,做好了一批保民安的实事,真正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者:有哪些群众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得到了解决?

刘宏建:首先是为民谋利。推进廉租房、拆迁还房、经济适用房、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加强就业促进、完善社会保障,破解城市教育“入园难”、“大班额”,彻底解决了1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顺利完成,库区10万群众整体脱贫。其次是为民解难。妥善解决30万城市居民水电气欠容欠压、房屋权属登记等问题,有效化解历史债务90多亿元,被征地农民、环卫保洁工、机关聘用人员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后是确保民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大调解”格局,推进平安创建,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范英熊润频陈君常雄飞王诗侠王青山本版摄影本报记者衡昌辉责任编辑曾东平编辑余义勇版式编辑陈琳琳

新闻推荐

记者张岚全省人大信访工作会议在南充举行会

本报讯(记者张岚)4月25日,全省人大信访工作会议在南充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四川省人大信访工作经验做法,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人大信访工作,要求发挥好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着力把群众...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