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典马家大院 藏于深山200年

南充日报 2020-07-26 02:45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江 实习生 郑舒元 文/图

建筑,是固化的历史。每当走进一座古建筑,总会在其柱杵、格窗、汉瓦上发现历史的灵光,或是一段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或是一件叫人称奇的珍宝文物,或者它本身的样子,就令人遐想。

罗寂村是南部县众多村子之一,因著名的罗寂寺(始建于唐)而得名,画圣吴道子曾在罗寂寺内留下真迹。岁月沧桑,曾经气势宏伟的罗寂寺如今只存一点残迹。千年之后,与罗寂寺同一中轴线上,一座规模宏大的马家大院,屹立在深山之中。经历200余年风霜的马家大院,其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既昭示着辉煌的过去,也将马氏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A 美丽大院 藏于深山200年

7月22日,记者从南充城区出发,驱车前往南部县长坪镇罗寂村。这是第三次造访马家大院,天空中不时洒下零星雨点,下过雨的大山,空气格外清新,暑气消散远去,与前两次到马家大院的心情也迥然不同。

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汽车直接停在马家大院大门口。老旧的建筑、恢宏的格局、精美的雕花,仿佛放电影一般又出现在脑海中,马家大院的记忆随着一步步靠近,又逐渐清晰起来。

这一次,我要再与这座古老建筑亲密对话。

据马氏族人提供的资料显示,修建马家大院的是马氏先祖马礼祥。马礼祥自幼饱读诗书、精通武艺,后到京城为官,官至总兵,成为朝廷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马礼祥告老还乡,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罗寂村马家沟定居,聘请了技艺高超的秦大师傅主持修建。从设计到修建,再到装饰,马家大院前后耗时三年零六个月,建成后的马家大院成为马氏族人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之所。

马家大院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784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川北民居风味浓郁,整体建筑为单檐悬山顶,青瓦屋面,穿斗结构。其上房正堂屋及左右侧间为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均为一楼一底,有吊脚廊道,上房面阔26.4米,进深9米;左右厢房面阔18.7米,进深4米,均为三穿五柱落脚式穿斗房架;下房面阔28.1米,进深6.1米。

从马家大院朝门进入大院,在大门两侧可以看到两个具有年代感的石槽。“以前,石槽上面竖立着旗杆。”马家大院的管理者、马氏后人马元浩的一句话,引人深思。

在中国古代,大门口竖立旗杆是功名的象征,是本族人的荣耀,说明这个地方以前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如今,旗杆早已不见踪迹,两座石槽静默无言,辉映着门口大石狮子,却显示出马氏家族过去的显赫地位。

马家大院,影壁、朝门、上房正堂屋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整个大院呈左右对称结构。南部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四合院、影壁、朝门、廊道等都是传统建筑的典型手法,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双重意义。马家大院是南部县现存古民居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其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气息,既是川北地区不可多见的文化遗产,也为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参考,堪称建筑经典。

历史上,众多的大院都存在于闹市之中,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城市的变迁而逐渐消失。马家大院却远离城区,隐蔽在深山,成为省保单位。马氏后人、罗寂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开江认为,这正是马家大院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B 艺术宝库 文物价值令人叫绝

马家大院是一座值得细品的古建筑。它的独特建筑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雕刻和牌匾上。

马家大院最令人叫绝之处,便在精美的木雕。

漫步在马家大院,木雕随处可见,木质屏风、门窗、廊柱、雀替及横梁上镌刻有“天官赐福”“渔樵耕读”“丹凤朝阳”等上百幅雕刻,栩栩如生。上房正堂屋梁上尚存部分彩绘,横梁与竖材的雀替上也有浮雕卷草。廊道的柱头雕刻有瑞鹿含芝、金鲤朝龙、苍龙出水等精美图案。

上房正堂屋的窗花文字,分别为“东牖文选清风,北牖武科明月”镂空雕刻,设计精巧独到。近看是窗花,远看是文字,匠心之巧,绝非一般。在正堂屋的三扇大门及屏风落脚处,精致雕刻着戏剧人物,或骑马、或跳舞、或抚琴,形态各异。人物形象整体丰满俊俏,面貌圆润,眼、耳、鼻、嘴巴清晰可见,有的梳着侍女妆,有的头戴官帽,有的身插彩旗,着以黄、蓝、绿等色彩,十分炫目。

大院的柱子衔接处均雕刻有狮子,走近一看,威武的狮子张着嘴巴,怒目远视,身上挂着硕大铜铃,身体下蹲,有腾跃之势,尾部线刻清晰,不饰油漆,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大院里木雕狮子10余处,每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威风凛凛,下方柱子上的部分狮子被人为破坏,令人惋惜。

下房二楼栏杆正中间雕刻着摇钱树,两位仙女衣裙飞扬,举手拖着金元宝,金元宝上站着一兴高采烈的童子,摇钱树环绕四周,树枝上挂满了铜钱,一旁背篓里铜钱满溢,由此象征财源滚滚,富贵吉祥。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刻艺精湛、做工考究,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和工艺之精。

木材在马家大院被用到了极致。整座大院为木质建筑,木料选用当地楠柏之木。院内四周共有庭柱8根,直径均在50厘米以上,高约10米。面积如此之大的马家大院,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坚固的大院。

马家大院另一独特之处,便是保存的七道清代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古建筑的眼睛,在现代建筑上依然广泛使用。从马家大院匾额上的刻字分析,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匾额,有的匾额是地方官员为马氏先祖恭贺或祝寿而送。在上房正堂屋上挂着两道匾额,分别为“欧文郭福”“名标铜柱”。正堂屋里有匾额“公辅房杜”,这些匾额书法精湛,或为大红字体,或烫金,历久而更显风韵。

对于马氏后人来说,这些牌匾的寓意更有价值。马氏后人马开泉说:“比如‘欧文郭福’这块匾,寓意着我们祖先有唐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文采,郭子仪的福气;又如‘公辅房杜’这块匾,寓意着我们祖先有唐朝房玄龄、杜如晦的才干,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先祖是德才兼备的。”

“这些老匾额都具有文物价值,也是家族的传家宝,它从另一种角度讲述着家族历史。”马开江说。

C “八德”传家 后世儿女谨记家训

每年清明节,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上千名马氏宗亲自发回到马家大院参加祭祖典礼,这已经成为家族的传统。“五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最少的时候都有1000多人,2020年因为疫情而取消。”马开江说,所有马氏宗亲都是自发而来,通过举行祭祖典礼系列活动,涵养乡风文明,凝聚向心力。

把马氏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的正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马家大院正堂屋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孝悌忠信无外伦纪”,下联为“礼义廉耻莫大纲常”。这副对联是马氏先祖留下的家规,更是后世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遵循。

从马氏老人口中了解到,马礼祥一生淡泊名利,十分注重培养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任职期间,还是回到家乡,对家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立下家规,要求子孙后代要谨记行善积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等人之常伦,并制定了违背家规者将受到杖责以及罚钱20吊等惩戒措施。

在马礼祥的影响和教导下,马家不仅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与乡邻以及亲友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在马礼祥的言传身教下,他的3个儿子恪守家规,耕读传家。三儿子马兵龙更是在中举之后毅然放弃入朝做官的机会,选择了在家中孝敬双亲,教育子女。

晚年时期,马兵龙对父亲制定的家规作进一步完善,特意增加了“顾廉耻”一项。至此,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的马氏家规更加完善。在以后的200多年时间里,马氏家族的后人一直遵循祖上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并利用清明祭祖等时机,让族人了解和铭记。

“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在马家大院的上房侧间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红框牌子,几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这块落款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牌子,见证了从马家大院走出去的“救火英雄”马开明的英雄事迹。

1983年,从小受马氏家规教育的马开明时任四川省消防总队绵阳地区支队广元县中队班长,当年11月13日,年仅21岁的马开明在扑救大火时不幸被倒塌的围墙砸中牺牲。马开明遵循“忠孝为本,礼仪为纲”的家训,他的英勇事迹也激励着无数马氏家族后人做一个忠于职守、忠于国家的人。

在马氏后人中,秉承“教育为本,耕读传家”的马元贵先后培养了三个研究生。大儿子马开睿是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二女儿马玲是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小儿子马栋是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一门出了三个研究生在当地很是少见,而只有中专学历的马元贵培养出三个研究生,更是在当地传为美谈。

“立学为先,读书为本。人不读书,马牛襟裾。”这句话写在马氏家族家训中,马元贵始终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折断孩子读书的梦想。

在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中,“马氏家族家规”获评“天府好家规”提名奖。现在马家家训主要有12条、36字,主要体现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等品格,而传承到各家各户又有所区别,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始终是不变的遵循。

一座深山大院,藏着说不完的故事,是建筑的故事,是家风的故事,更是人文的故事。今天,不少人寻着故事而来,马氏后人在大院四周种上了数百株桂花树、银杏树、紫薇树,古老大院焕发出新意。

新闻推荐

跟到市场走种粮大户收益多

本报讯(李果白刚特约通讯员张枥)“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7月20日,南部县黄金镇南天洞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