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名胜藏碑院
□ 贾登荣(南部)
从南部县城出发, 驱车跨过嘉陵江,前行20来分钟,但见丘陵起伏,树木葱茏, 浓荫蔽日,林涛悠扬。人仿佛一下徜徉在绿色海洋!这,就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碑院。
盐卤汩汩兴集市 盐工暴动震天下
据《南部县志》记载:早在汉献帝初平年间, 在今南部县三官镇境内就出现了“日产盐可易一马” 的大盐井———“宝马井”。 也就是从那时起,南部开始了井盐的开采史。 与南部许多地方一样, 在碑院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下, 也有盐卤汩汩流淌。
碑院出产的井盐, 不仅满足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还顺着弯弯曲曲的崎岖小道,渐渐走进县城,走向更远的巴中、南江、通江甚至陕西的汉中等地。盐业的交易,带来了人员的往来。渐渐,在马鞍山与龙背石两山之间的平坦地,有人在这里修建房屋,开设盐店、客栈等,满足四面八方客商、背夫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 小镇慢慢有了北街、后街、盐店街等三条参差不齐的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盐店、茶馆、酒馆、客栈等比比皆是,一派繁荣景象。在三条街交会处的空坝上, 由盐商们出面,集资建起了一座戏台。一到节假日、逢场天,舞台就有来自各地的戏班子,在这里演出川戏、杂技等。舞台前的广场上,曾有耍猴戏的、卖打药的,热闹非凡。在盐店街,灶户、 盐商联合修建了一处气势恢宏的盐业会馆,用于灶户、盐商商讨盐业开采、 交易中遇到的问题。
清代, 盐税是当时最主要的税收。 由于政府开支入不敷出,他们便不断出台政策,增加盐税。 清光绪二十年 (公元1894年),户部要求“自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开始, 凡川省所产之盐,一律每斤加厘钱二文,专供军饷。” 这道旨意传到县上后,南部县作出了“加收两倍”的决定。 一场震惊全川的盐工暴动就此引发! 这年的二月初一晚上,韩天才、张奕顺等人,率领数十名盐工, 砸毁了设在碑院的盐厘分局。接着,二月初四晚,廖子顺带领胡兆龙、张兴康等100余人, 先是毁掉灶户(制盐户) 宋麟熏家的四处盐井,然后,又分两路袭击碑院场镇,“打灭各铺檐灯”,烧毁宋麟熏门店一间。
碑院盐工的暴动, 引起了连锁反应,南部县境的兴隆、大王、建兴、金星、上积等地的盐工也相继罢工罢市,捣毁盐井,打砸盐厘局等, 迫使清政府勒令南部县衙收回加增盐税的命令。“廖子顺夜袭碑院寺”,成为盐工反抗乱加税的典型事例而永载史册。
文昌宫里书声琅 红军遗迹育后人
沿着碑院场后街前行,下一道缓坡,就能见到一处建筑:文昌宫。清乾隆时期,由于政局稳定,便开始“化”人的工作。他们号召各地兴建文昌宫。 也就是那时,碑院文昌宫落成了。文昌宫是一座四合院格局的庭院,里面有正殿、偏殿、侧殿、后殿等大大小小的建筑十多二十间;文昌宫中间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菊花、芙蓉、紫荆、牡丹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 与正殿相对的,是一座戏台。戏台的四周,雕刻着“二十四孝”等木雕作品。
据说,清朝末年,不知什么缘故, 文昌宫居然成为外国传教士传教的地方。直到民国期间,才改为碑院小学,从此,这里成为莘莘学子求学的场所。伴随琅琅书声,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挑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文昌宫在历史上,还发挥过特殊作用———红九军驻地。1933年8月下旬, 红九军从川陕根据地一路南下,攻占了仪陇等地, 然后继续挥师西进,攻占了盛产食盐的碑院。许世友将军在《我在红军十年》里回忆说,“我三路部队协同作战, 从阆中的伏垭庙进入南部,在大佛寺歼灭敌徐子辉民团,然后向南向西扩展,进占了盛产食盐的碑院,占盐井90余口, 缴盐10余万斤。” 文昌宫, 成为了红九军的大本营。徐向前、 李先念等红军将领,就在文昌宫里, 运筹帷幄,指挥红九军转战南部各地。在碑院短暂休整的红八十一团,从这里出发,经鱼房寨、青杠垭、板凳垭等地,凌晨时分,乘夜不备,攻占了楠木,活捉了军阀田颂尧部第三路游击司令马骥北。而红八十九师继续西进,与从阆中朱镇赶来的红三十军第二六四团、 二六五团、二六六团,会合于县城一江之隔的火烽山下。 经过一夜激战,最终占领了具有战略地位的火烽山,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盘。
红军在文昌宫里, 除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扩大红军外,并在这里建设起阆南县碑院乡苏维埃政府。 然后动员当地的民众,把碑院等地出产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既保障供给,又为红军换取急需的战略物资。
如今, 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文昌宫,也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
禹迹山麓多胜景 第一立佛名声扬
离开碑院场向北行走5公里左右,只见眼前群山环合,雄伟蜿蜒,最高处的山峰有“九龙捧圣”之势。这,就是号称“南阆仙地”的禹迹山。
在禹迹山一片逶迤的山坡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石头的形状,如同人的脚印。世世代代的人,都把这块石头称为禹迹石。据说,当年大禹曾在这山头上,驻足观望,指挥人们开凿河道,让江河改道,让洪水退却。长时间在这里站立,就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禹迹印。从此,这座山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禹迹山。
经过地质界反复考察认为,禹迹山上的陆相沉积地貌,是典型的河流沉积地貌,其冲刷面、平行层理与逆行沙波层理特征尤为突出。这样的地貌,它的形成可要经历上亿年的历史!
在禹迹山的半山腰,有一座人工开凿的石窟。石窟由大小不等的40多间石室组成,大的石室10余平方米,小的石室只有一两个平方米。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室由一条长达数千米的幽邃曲折、忽上忽下的通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石洞里面,层层叠叠,机关巧布。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实地勘探后认为, 禹迹山上幽深蜿蜒的石洞与残留的两道“寨”门,是四川境内至今保存规模最大、 最完善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体系。
禹迹山除了有“奇石、奇貌、奇洞”之外,更让它名声远播的,是这儿有尊奇佛!但它刻于何时,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其风格上看,应该是晚唐或宋初的作品。
禹迹山麓这尊高18米的佛像,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有办公桌那么大,长宽均约1.3米,禹迹山大佛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 仅腰背与山石相连。大佛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佛像雕琢造型严谨,唯头部稍大,远视略有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
“奇石、奇貌、奇洞、奇佛”,共同构成禹迹山瑰丽的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朝山拜佛,观光游览。
新闻推荐
疫情期间线上问诊成主力南部县卫健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有效实现分级诊疗家庭与生活报记者王厚军“线上问诊在疫...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