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马王皮影戏“观众”改造变非遗

四川日报 2020-06-09 06:21 大字

去年,南部皮影戏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部皮影戏起源于南部县马王乡,又叫马王皮影戏,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

约300年前清雍正年间,川北地区自有的皮影造型制作比较粗糙,每个造型身高达2尺多,十分笨重,不便于表演操作。南部县马王乡观音山村人何应贵听说陕西渭南的皮影身高只有8寸,轻巧玲珑,而且皮影雕刻工艺精致,表演艺术精湛,便产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千里迢迢到达陕西渭南学艺,他却被拒之门外。何应贵只好装成观众,悄悄跟着一个皮影班子。在反反复复观看了多场演出后,他悟出了许多门道。然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兴隆皮影班”。

“一张牛皮刻出人物山水,半边脸谱表尽喜怒哀乐。”何应贵进行大胆的改革,让马王皮影戏脱胎换骨。他从皮影制作开始,在材料的皮张厚薄、雕刻制作、屏幕(俗称亮纸)透明度等方面进行改良,在皮影人物造型上吸取脸谱、剪纸艺术和渭南皮影的优点。前来请“兴隆皮影班”上门演出的雇主络绎不绝。他们的足迹不仅踏遍马王乡及附近山村,还慢慢走出南部,活跃在整个川北。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马王皮影也没有停止自身的创新,“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门规被破除。第七代马王皮影戏“掌门人”何正同不但教儿子、侄子学习皮影表演,还鼓励自己的儿媳妇也学习皮影,皮影在家族中得到普及。他们还在南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与学校联合,开办皮影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皮影表演。

近年来,在保留马王皮影戏原有剧目的基础上,南部县文化馆又组织人员,创作了新的剧目。比如根据北宋时期,当地“一门两状元三进士”陈氏家族的故事,创作了《卖油翁》《陈母教子》等剧目。

本报记者 蒲南溪 整理

新闻推荐

织密校园平安网

日前,记者在南部县城柳林幼儿园看到,3名保安人员在该县公安局北城派出所民警的指导下,手持钢叉、盾牌、警用器械,组织一...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