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八旬老农爱读书 帮助乡亲建起家庭书院

南充日报 2018-09-19 03:03 大字

●本报记者 徐嗣千 实习生 刘春云 魏红晶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9月18日上午,“庆丰收” 南充市首届农民书画摄影展在南部县保城乡大圆山村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在该村84岁老人敬洪琳自建的书院里举行,无论室外还是室内,随处都能感受农民朋友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丰收。据了解,2017年4月,敬洪琳建起了这座家庭书院,随后,他又指导升钟湖畔的乡亲们开办家庭书院,目前还成立了文化艺术协会,带动当地90余户村民加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 老翁自建家庭书院 村民可免费参观借阅

敬洪琳是南部县保城乡大圆山村村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书法画画。走进他建的家庭书院,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和字画摆满了客厅、书房和卧室。“建这个家庭书院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敬洪琳告诉记者,他有各类书籍10000余册,因为家庭书院容量有限,所以在这里藏书有3000余册。

敬洪琳有一个女儿三个儿子,都在外工作。“每次带孩子回家,都要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敬洪琳的三女儿敬蜀姮告诉记者,每当她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在父亲的家庭书院里找到前进的动力,帮助她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一生都在学习,想到什么就立马去做,比很多年轻人还有执行力。”谈起父亲,敬蜀姮一脸敬佩之情。

“敬洪琳老人建起的家庭书院不仅仅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也让村民和外地游客受益匪浅。”保城乡大圆山村党支部书记敬升民说,自书院建成后,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当地群众以及游客慕名到书院免费参观或阅读。

2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指导乡友建家庭书院

“既然有那么多人对书院感兴趣,为什么不指导村民在自己家里也建一个家庭书院呢。”去年9月,得知附近很多群众都想在自家建书院,敬洪琳决定帮助大家。据了解,保城乡通垭口村村民罗良方家的家庭书院便是在敬洪琳的指导下建成的。

9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罗良方家中,只见他家的房前屋后种植了塔柏、桂花树等花草树木,每个房间都收拾得非常整洁。“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很喜欢也很想读书,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够从书中学习知识。”罗良方说,自从敬洪琳的家庭书院建成后,他每个月都要去看书看字画。说话间,他眼睛里透着喜悦,仿佛找到了一块宝地。

由于患病行动不便,敬洪琳培养了6名文学爱好者担任义务指导员,负责指导有意愿的群众建立家庭书院。

“真正的家庭书院,不仅要有书香气息,还要环境优美。”敬洪琳说,在指导村民建家庭书院时,他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室外要干净整洁,种植花草树木;室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兴趣爱好收藏书报字画。书院建成后,他还会去查看验收,合格的赠予一块“家庭书院”牌匾。

3 成立文化艺术协会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9月12日下午,记者跟随敬洪琳走进双峰乡圆柏树村党支部书记敬玉秀家中,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她家里字画陈列整齐,书房内古朴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文学、艺术、科技、种养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书院为何具有如此强的吸引力,敬玉秀告诉记者,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她一直都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只要有好的书籍和艺术作品,我都会想办法收藏。”敬玉秀说,多年来她一直都有看书、收藏各类书籍的习惯,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也养成了买书、看书、收藏书的习惯。目前,她家已经收藏了1100余册各类书籍。

“建家庭书院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培养下一代,我们大家都很感谢敬洪琳老人。”敬玉秀说,正是由于多年来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她不仅成为了升钟湖民间文化研究会的会员,还创作了很多关于升钟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两个儿子也在浓厚的书香氛围熏陶下分别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建立家庭书院不仅能够改变村民的精神风貌,更有助于农村风气的好转。”敬洪琳告诉记者,今年8月初,他们成立了百家无声文化艺术协会,目前已经有90余户村民加入,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清理“市霸”“行霸”“业霸” 严惩破坏市场秩序乱象

本报讯(记者杜杰)9月17日,记者从市工商局了解到,自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