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挖穷根开良方 贫困山村大变样
南部县碑院镇林坝村,山高沟深,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旱山村、贫困村。该村“第一书记”张浩把林坝村当成自己的家乡,带领群众脱贫攻坚,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今年1月,林坝村被表彰为2016年度全省首批省级“四好村”。
聚人心 筑牢发展基石
林坝村为啥穷?张浩挖出的“穷根”是,基础差、产业弱,人心还不齐。全村65户贫困户251名贫困群众,其中,25户25人因病因残致贫,还有5户5人无任何劳动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为破解这一难题,张浩开出“良方”,以抓村党支部战斗力为突破口,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党员示范岗”,定期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张浩倡导建立“便民服务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全体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公开联系方式,为群众提供村级事务全天候、全过程代办和协办服务。同时,张浩多次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群众坝坝会开展大反思、大讨论,有效地改变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后,张浩针对每户贫困村民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一项项梳理,一项项细化,制定帮扶规划。“必须要做到‘一户不错\’、‘一人不漏\’。”张浩说。
张浩三天两头就到贫困户家里走访,村民胡宗长家的大黑狗一见到他就上前摇头摆尾。胡宗长的老伴赵秀英笑着说,她家的狗最认亲。当地群众给张浩取了一个外号叫“狗不咬书记”。
在张浩的努力下,该村180户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为彻底改变交通闭塞、靠天吃饭的情况,张浩多方争取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全村新建山平塘5口,石河堰5处,300亩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
“以前村民集资修建的通村路,路窄弯急,只能过小车,拉肥料、运建材必须二次转运,既不方便成本还高。”村民谢元文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拓宽了村道公路4.1公里,加宽加高了村里的大石桥,现在大货车可以直接进村。
谋出路 破解扶持难题
“村民有了稳定收益,扶贫就不再是难题。”张浩说,“我们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把精准识别贫困户划分为‘三种类型\’,采取了不同的脱贫措施。”
把稍加努力即能脱贫的贫困户,确定为“成长发展型”,鼓励他们大力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村“两委”将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打捆使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制定相关激励帮扶政策,集中支持发展增收产业。在帮扶政策的刺激下,张定科的养鸡场、敬泽海的养鱼场、胡定平的养牛场等相继投产见效。
对有劳力有技术而无门路的贫困群众,将其划定为“巩固推进型”,采取劳务输出的办法进行帮扶,并实行“两免一确保”,即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确保每家至少有1人就业。帮扶单位县安监局组织开展电工、焊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先后推荐就业16人。
对年老体弱、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将其确定为“保障救助型”,通过政策“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村民胡永德62岁,妻子确诊为Ⅱ型糖尿病,孩子刚上初中。去年,村里将其纳入低保救助对象,全家每月固定补贴324元,并办理了慢性病特殊门诊和大病医疗救助,全年医药费实现了全报销。
“现在的扶贫政策硬是给我们穷人帮了大忙,小养殖季季能回报,我们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村民胡宗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去年就摘掉了“穷帽”。
抓产业 拓宽增收途径
短期脱贫容易,怎么才能脱了贫不再返贫?张浩再三思索,最后决定培育产业,建立稳定的长效收入来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浩坦言,过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还背着40多万元债务。现在拿钱扶业主“大户”,要是老板富了,不管贫困户,责任谁担?两头都难!
***,从“资金到户”变“效益到户”,“两难”迎刃而解。去年,在张浩的协调下,村里引进在兰州经营肉食品冻库的乡友胡永红,流转土地60亩,兴建圈舍2000平方米,办起了肉牛、生猪养殖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
“按照‘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每户贫困村民以金融机构1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入股,前三年保底分红,每年最低收益1800元,三年后按股分红、风险共担,能长期帮助他们,也激发活力。”村党支部书记胡宗勇说。
“政府借钱让我当股东,每季度至少分450元,地里的青饲料过去只能烂掉,现在也可以卖给养殖场,我农闲时去养殖场帮帮忙,一天也能挣50多元。”村民敬明说。
“做党员,就要像一颗钉子,无论扎在哪里,都要扎深扎透扎稳,扎出亮点,扎出光彩!”张浩如是说。在张浩的带领下,林坝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今,家家通了水泥路,户户能饮自来水,足不出村可务工,无劳动力可分红,“不甘贫困、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意识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果)2月23日,记者在西河南部定水段看到,河道两岸设施修葺一新,薄雾笼罩下,金黄的油菜花与岸边的农房在青山绿水掩映下格外靓丽,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流域综...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