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树新枝更著花———南充供销系统深化改革为农服务扫描

南充日报 2016-10-14 00:00 大字

"> "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 张蓉萍

供销社,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名词,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年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面向市场,在改革创新中寻找发展的新支点,不少农民群众感叹“供销社又回来了”。

“老供销”如何对接现代农业,当好为农服务生力军?如何补齐农村金融滞后、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的“短板”?国庆前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引金融活水 破解农民融资难

刘庆宏是南部县定水镇周垭口村的养鸡大户,本想趁市场行情好扩大养殖规模,可资金短缺让他犯了难。

“三五万咱拿得出,可2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向银行贷款要抵押房产证,找担保人,还只能贷1万块钱。”刘庆宏说,加入资金互助社后,帮他解决了大问题。原来,南部县供销社率先在全市试点,成立了南部县快乐川娃众康资金互助社,旨在解决会员资金短缺问题。日前,刘庆宏花15分钟写申请、签合同,两天后他便拿到20万元贷款。

“贷款利率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一样,借款10天内还款可免息。”互助社理事长谢荣明介绍,互助社像个“蓄水池”,把农民自己的钱聚拢来办自己的事,产业周转可贷、养猪周转可贷、临时生活周转也可贷,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群众。

“农民融资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些年南充市稳步开展的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就是缓解融资难题的有益探索。”市供销社副主任王道金说。

农民贷款有多难?谢荣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5月,合作社向银行贷款75万元收购社员的枇杷,在有相关实物作保的情况下,待贷款到手时已是9月,枇杷早已下市几个月。“互助社算是一家‘熟人银行\’,谁家遇啥事需要多少钱,大家清清楚楚,因此向互助社贷款少了很多程序。”谢荣明说,截至目前,该社发展正式会员342户,受益农户326户,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

瞄准农民“融资难”问题,市供销社近年来借助自身在农村网络广、人头熟的优势,积极打造了包括农村产权交易、农村资金互助、融资担保、合作保险等业态的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将金融服务渗透到最基层、最广泛的农村区域。“目前农村家庭及各类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向田间地头引入金融活水,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以及供销合作社自身的发展。”王道金说,有了资金互助社,农民群众不需要往来奔波,就能得到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

产权能流转、抵押够条件、担保有平台、产销能衔接……截至今年9月底,该体系吸纳合作金融互助资金390万元、发放266万元。

跨界发展 引领农民闯市场

网上下单,宝贝送到家门口,当网络购物风靡全国时,全市供销社系统因地制宜推进体制改革、业态改造和服务改进,加快构建“互联网+供销社”的发展模式,切实让过去只剩下“空房子”“破院子”的基层供销社,实现了助推南充土特产从“背篼”到“鼠标”的跨越。

“李勇,你在网上买的电饭煲和婴儿车到了,记得赶场的时候来拿。”9月30日上午10时,蓬安县河舒镇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的店主盛勇正忙着通知村民领取网上代购的商品。 (紧转2版)

(紧接1版) 该服务站的业务从直销化肥、种子、农具扩展到如今网上代购商品、缴费、办理保险等。如今,像这样的乡镇供销社全市已新建130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7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4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29个、庄稼医院1107个、农家购物店2595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198个、农产品冷链仓储6处容量1.1万吨、农贸市场18个5万平方米,社有直属企业55家。

一根细细的网线将电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的生产销售新模式。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进入“新农供销商城”,姚麻花、吴馓子、曹氏豆干、石孔贡米等400多个产品应有尽有。在蓬安县新园乡经营梨园的唐宜清,还通过“网上供销社”购买农资。“在‘新农供销商城\’选购农机器械、农药化肥、日用百货等商品,然后由基层供销社将所购买的农用物资送到田间地头,不仅为四川省去了搬运费,每袋还比实体店便宜。”唐宜清说。

为了充分发挥“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市供销社致力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积极引导社属企业转换经营方式、调整经营业态、延伸服务功能。鼓励支持供销社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1000余家、种养专业大户3.5万个、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1万个。

市供销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升级改造各类农资经营网点20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让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从供销“一条线”到服务“一个面”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渐趋明显,为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土地撂荒”等问题,市供销社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构建起“农民进城打工,供销社进村打工”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在助推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户与合作社双赢。

在仪陇县供销社直属企业仪陇县辉煌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大型拖拉机、收割机、中型旋耕机等一台台农机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益低,还面临着外出打工、地没人种的问题,为此我们组建了专职农技服务队,可以覆盖从种到收全过程,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仪陇县辉煌农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炳告诉记者。

9月29日,仪陇县双胜镇果园村村民王继平正在自己院坝里晒新收的稻谷。“不下田种地也能收回粮食、吃上粮,这种好事哪里找?”王继平告诉记者,他家3亩地的经营权全托给农专社管理,每亩土地每年可以拿到400元的保底金,产出的农作物与农资公司五五分成,他还有时间外出打工,这样算下来,年收入上万元,比以往纯种粮食收入增加了1倍。

仪陇县供销社的发展,印证了昔日供销社“门脸两间房,只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的单一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入社划不划算,农民心里有笔账。“一个人种植一亩水稻,从犁地、播种、施肥到收割,在算入劳动力前提下,共计投入大约960元;而土地托管后,种植投入则只需500余元。在人工劳动力方面,传统的手喷打药模式一个人一天最多能喷3亩地,而农资公司采用机械化作业,一趟就能喷近百亩,这一对比下来,土地托管后农户不仅节约了种子、化肥成本,还节约了一大笔农机费用。”李炳说,这样不仅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还实现了种植作物的节支增效。

土地托管,就是通过集约化经营模式和工业化高效生产,这是一大变革。这样的土地托管服务如今已在仪陇县、营山县、西充县、蓬安县等广泛开展,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一张名片。“农民需要什么,供销社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王道金告诉记者,为适应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趋势,南充市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完整、网络健全等优势,利用公益性、经营性、城乡结合性的独有特点,探索全托管和半托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托管的土地面积达到21.6万亩,亩均降低生产成本400元左右,亩均增收粮食近40公斤,以往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五谷飘香的良田沃土,土地托管正助推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创客下乡 要当现代“牛倌”

邓明爵投放饲料。□李果王林均特约通讯员张枥文/图身着蓝色的工作服,皮肤被晒得黝黑,满是尘土的双手正在牛棚中和工人们一起给圈舍中的牛儿投放青饲料——在城里长大的邓明爵举手投足间和地地道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