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南充日报 2016-09-03 00:00 大字

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6年3月23日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该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南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遵循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符合南充市情和实际,是“十三五”时期南充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要求,要认真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定信心,艰苦奋斗,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蓝图,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南充市适应经济新常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蕴藏重大机遇。

主要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存在,国内“三期叠加”特征仍将持续,全省区域之间项目、资源、人才等竞争日益激烈,南充市在同类城市中保持发展优势、在区域城市中保持领先优势面临较大压力。最大的现实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滞后,全市人均GDP不到全国的一半、为全省的64%,城乡居民收入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发展落后、缺乏实体支撑,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缺乏可持续性;最大的障碍是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不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最大的差距是群众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同步全面小康任务繁重。

重要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南充市是国省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是西南与西北沟通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面临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为南充市加快动力切换、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从全省层面看,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蓉京高铁,打造川东北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为南充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南充市层面看,经过近年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和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化空间较大,开放合作前景广阔,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科教文卫实力雄厚,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为集聚和释放发展动能、化基础优势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项目攻坚为主抓手,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以民生改善为主攻点,以生态绿色为主路径,大力实施富民强市“十大行动”,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

专栏2 富民强市“十大行动”

大力实施综合枢纽建设行动、产业振兴行动、城乡统筹发展行动、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行动、脱贫攻坚行动、民生改善行动、创新创业行动、重点改革突破行动、开放合作行动、依法治市行动。

专栏4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 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兴业创业园、嘉陵区创业小镇、中国西部三维技术产业园、西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市县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

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充微电影城、南充现代物流园、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西华师范大学科技园、川北医学院医药科技园等产业基地建设。

建设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 国家汽车轻量化研究中心、嘉美蜡染研究院、川北凉粉产品研发中心、中法农业科研中心、阆中国家级保宁醋研究中心、 国家级康美毒性中药饮片研究中心、阆中创越炭纤维研发中心、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南充研究中心、西充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

第五章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第一节 激活创新创业主体

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空间,大力培育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巾帼、青年、民营及农民工企业家、城镇失业人员”等为重点的创业主体。积极实施“归雁计划”,引导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扶持草根创业、能人创业。

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引导企业瞄准产业技术前沿,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资助初创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技术研发。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第二节 大力开展校地协同创新

探索新型校地合作模式,积极构建校市共建高水平知名区域大学机制,支持驻市高校将学术资源与创业需求有机衔接,利用周边存量土地和楼宇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围绕高校院所发展的创新创业群落。支持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工艺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通研发、中试、应用转化渠道。

第三节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激发存量人才活力,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和吸引返乡人才创业行动,出台更加优惠优厚的招才引智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职业经理人,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依托“省青年科技基金”和各类科技计划,遴选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予以重点培养。以科技远程课堂、实用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等为载体,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接地气”的科技实用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实施党政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南充创新驱动改革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22.6万人,科技人员达到25.78万人,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7万人(其中,高级经管人才800余人),人才总量达到119.7万人。

第六章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支持市内高校转型为应用大学,鼓励高校围绕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到2020年,力争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优势叠加,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下转03版)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的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南充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分析未来五年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准确把握市情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提出战略举措,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南充市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承接产业转移的加速期、区域突破的攻坚期、政策叠加效应的释放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一心,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15年达到1516亿元,年均增长11.0%(“十二五”时期年平均增长值,下同),居川东北地区首位。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3212元提高到2015年的23881元(合3677美元),年均增长10.8%。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次级突破底部基础不断夯实,九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4:48.5:27.1调整为2015年的22.1:48.9: 2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一五”末上升2.3个百分点。农业稳步增长。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5亿元,年均增长4.0%;粮食总产量达312万吨,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工业平稳发展。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87亿元,年均增长1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4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7%。园区化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区面积达94平方公里,基本形成“2+9”产业园区布局。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和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经济总量位居川东北第一,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成功申报全国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全省首批现代物流试点示范市和全省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现代物流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旅融合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枢纽功能不断完善。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兰渝铁路南充段全面建成,南充经开区铁路专用线即将完工,境内新增铁路里程216公里、总里程达到334公里,营山成为西部首个动车始发县级城市。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已通车高速公路46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两环”“五联”“七射”的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5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7618公里。机场建设顺利推进。高坪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航站楼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阆中机场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航运建设雏形凸显。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旅游客运码头和南充经开区专用码头开港营运,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启动建设,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初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全面竣工,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油房沟水库加快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9级航电全面发挥效益,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新建及改扩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5座,新增变电容量242.4万千伏安。生物质发电工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中卫(宁夏)—贵阳天然气输气管线(南充段)等项目稳步实施。通讯信息枢纽不断完善。在川东北率先开通4G网络,实现城区及农村所有场镇100%全光纤覆盖,“全光网城市”全面建成。获批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成川东北电信语音枢纽交换中心、川东北移动通信交换中心和最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城镇化率达43.8%,五年提升8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235.3平方公里、人口229万;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成为全省首批3个Ⅱ型大城市之一。城镇体系不断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市辖三区为主体、6个县(市)为纽带、若干个重点镇为基点的“1+3+6+N”的城镇格局进一步夯实。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累计完成民生投资104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35.7万人。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950元,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92元,年均增长14.3%。在全省率先整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率先建立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制度;成功推行城镇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和居民门诊统筹,实现市内职工医保实际缴费年限互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计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达76.35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8.75/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64‰。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启动了南部县火峰乡等30多个区域的连片扶贫开发和200多个区域整村扶贫,培训农村劳动力11万人次,扶贫解困45万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改善,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建成南充中职教育集团、大成职教集团等4个职业教育集团;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实现市、县、乡、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六级文化阵地全覆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保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8%;环境空气质量极大改善,2015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64天;嘉陵江南充段干流Ⅲ类水质全年达标,出境断面水质达II类标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5%;南部和西充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充成为国家首批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城市建设、城市公园建设、西河流域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实施,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九县(市、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地方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仪陇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川东北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营山、西充、阆中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市辖三区联社整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蓬安县成功创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投融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成功组建化学工业园产业投资公司和工投、创投、交投等投融资新平台。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在全省率先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政府自身改革不断深化,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行政权力清单管理全面推行,行政权力运行得到进一步规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立足南充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三五”时期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秉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开放合作,凸显竞争优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战略支点和重要纽带作用,实施区域合作和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区域开放高地。

———坚持集约高效,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最大程度提高资源要素产出效率,最大限度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轮驱动”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绿色南充。

———坚持和谐共享,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和调节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城乡分割、行政垄断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歧视,实现公民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加快法治南充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使全体人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的经济增速,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在区域保持领先,实现经济强市建设走在区域前列、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走在区域前列、生态绿色发展走在区域前列、全民文明素质提升走在区域前列、人民生活质量改善走在区域前列。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市GDP总量突破2100亿元,年均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3亿元,年均增长7.5%,迈向“总量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好”的区域经济强市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核心产业进一步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大进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南充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创新载体作用进一步突出,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力争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0.65件,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大中城市领先地位。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医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0万人。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00元,年均增长8.5%。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有效解决,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统筹发展呈现新格局。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1.5%,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城市精神得到彰显,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嘉陵江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二期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左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公立医院、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农业农村改革成为全国全省试点示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开放合作广度及深度不断拓展。 (专栏3详见03版)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同步推进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有效融合,实施“631”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南充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创新型企业突破7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突破5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家。

第四章 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坚持“产城融合”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制定政策等方式,以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为示范引领,创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

第一节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

坚持“文化绿谷、创智新区”的总体定位,按照“五园三中心”产业布局,以潆华工业园区、西充多扶工业园区为主体,整体规划、连片打造,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生物科技和精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科技、产业、人文、生态”新城。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步伐,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五大产业集群,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打造南充自主创新的引领区、产业发展的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主题,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路径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着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产城一体、创新创业主体集聚的城市新区。到2020年,园区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

第二节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加快建设国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技术转移、创新孵化、投融资服务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孵化楼宇、科技超市、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兴业创业园和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充分利用特色街区、工业总部、闲置厂房、楼宇等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助推创新创业。着力提高孵化器能力建设,持续向孵化企业提供高质量增值服务,深挖潜在创业者,持续性服务创新创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3家,孵化器总量15家以上,孵化场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总数1200家以上,孵化毕业企业300家以上。

大力培育区域创新集群,激发创造活力,围绕支柱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扎实推进南充经济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现有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鼓励南充大学科技园创建国省级大学科技园,鼓励县(市、区)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

新闻推荐

南部建成80个村级淘宝服务站点

(记者陆待君)9月5日上午,南部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刚运来的货物按各服务站点进行分类存放,等候快递员送往各村级服务点。“农村淘宝不仅能帮助村民买到农耕物资、家电日用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