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评审文化大繁荣助力成渝第二城建设

南充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 "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 易立权

大南充、大文化、大发展,南充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完善文化网络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借助网络的延伸,公共文化产品输送到乡间里巷,实现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引入社会力量,在提高效率和质量、强化了文化的惠民作用的同时,凸显了其社会效益。文化事业大繁荣,为成渝第二城和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撑。

建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网络体系建设,以各类文体综合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广电“村村通、村村响”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覆盖市、县、乡、村、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文化覆盖到基层,覆盖到每一个人的身边,让更多人和文化来一个“零距离”接触。

高坪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于去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操作非常简单。家住高坪区鹤鸣路的李晓燕在自动借书机的800多册图书里看到了自己需要的图书,取出身份证在自动借书机上扫描,很快书就从机器里自动落出。因借阅简单方便,平均每天这里都要借出300多册图书。

“自助图书馆”只是南充市文化网络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南充市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在加速推进,基层服务设施实现了全域覆盖,文化服务场馆提档升级。据了解,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市本级投入10多亿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和南充文化新地标,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大木偶剧院建设均进展顺利。

基层服务设施实现了全域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3个、影剧院18个、示范文化广场13个,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15个(其中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547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完成8000多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建设任务。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产品 注重品牌效应和惠民功能

南充在文化产品打造方面,既注重品牌的建设,又凸显其惠民功能。

9月19日晚,“永远的辉煌”—————第十八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南充大剧院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2支老年合唱团、1800余名老年合唱爱好者相聚南充,集中展现全国老年群众合唱艺术的丰硕成果。

中国老年合唱节是南充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之一。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家喜告诉记者,南充市还创办了“嘉陵江大讲堂”、“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等市民群众热情参与的文化活动,为市民群众与高雅艺术亲密接触搭建了桥梁。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广受好评。南充市每年组织开展“新年音乐会”、“嘉陵春江闹元宵”等文化服务活动,有效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收获了极高的社会评价。

区域文化活动品牌也独具特色。“一县一品”战略有效实施,南部县“升钟湖钓鱼文化节”等区域文化活动品牌全国知名,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独特的南充文化现象”。

南充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受益群众年均达到500万人次。从2012年开始,针对群众文化需求,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放映公益电影6万余场,购买100场以上精品节目下乡演出,购买2000场歌舞、杂技、木偶、灯戏和皮影等送到基层。

引入市场活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焕发生机

今年7月,“百姓舞台文化南充”的惠民演出走进高坪区凤凰乡。节目以舞蹈、歌曲、小品、魔术、川剧为主。此次演出就是由政府部门主导,与专业演艺院团签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引入,以满足百姓需求送戏下乡。

除了借助市场力量,公共文化向社会购买服务,实现多元供给的同时。在文化场馆建设方面,南充也大胆引入市场机制。

2013年,采用BT建设模式而建的高坪区文化中心落成,结束了该区没有大型文化场馆的历史。

除了高坪区文化中心,南充市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阆中市文化茶馆等都是多方联动共建的例子。近两年来,南充市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中,通过政府独资、BT、PPP等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4.26亿元。九县(市、区)投入22.31亿元,建设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南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力获得了各方认可。今年4月,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文化部专家实地检查评审,65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其中61项“优秀”;5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率队在北京参加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场答辩并成功过审,获得了西部第六的好成绩。

新闻推荐

市委书记宋朝华强调,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面对这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斗,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敢打必胜攻下“最后堡垒”

●本报记者杨晓江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2018年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按照确定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精准施策,把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作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