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葫芦雕出大世界

四川日报 2016-07-29 07:28 大字

□张登军/文 任明勇/图

绵阳非遗传承人谢咏言以平面绘画和浮雕雕绘等多种技法,创作葫芦雕绘作品,雕绘出了一段多彩的艺术人生。

1992年从重庆美专绘画造型专业毕业后,谢咏言来到绵阳,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广告设计,业余从事版画、国画、油画创作。

1993年春节,谢咏言回老家南部县和家人团聚。正月初三,在一位亲戚家里,他偶然看到亲戚家门口挂着半块葫芦,上面画着辟邪人物。老家地处南部山区,盛产水瓢葫芦,他突然想到,“我也可以在葫芦上做文章呢。”

那个春节,谢咏言在老家收集了60个大小不一的葫芦。回绵阳后,他利用自己的绘画专长,进行葫芦画创作。第一件作品是在葫芦上画了个观音,花了两天时间完成后,被邻居看中,以120元的价格买走。后来,他又在葫芦上画脸谱、戏剧人物,被朋友们争抢。

1995年,谢咏言申办了一家装饰装修公司。当时,室内装修正流行浮雕画,他突发奇想,将浮雕技法用在葫芦上会是什么效果呢?先是镂空雕刻尝试,但视觉效果不好,而葫芦的皮薄,雕刻难度太大,先后报废了10余个葫芦。他又改用成平面雕绘,“这一改,还真改出了名堂,好看,有立体感。”

经过多年的摸索,谢咏言基本掌握了葫芦雕绘的技巧。葫芦雕绘的选料讲究,无论葫芦大小,需要“看体形是否匀称,摸表面光滑度,听葫芦肚子里有没有竹筒倒豆子的声音”。之后,还要做防蛀处理,蒸、煮、洗、烘等环节很关键,火候稍有差池,就会影响葫芦的寿命。这些技术活,谢咏言自诩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与平面绘画相比,平面雕绘的难度更大”,葫芦的表面硬里面松软,力度太大就会刺穿,力度小则容易打滑,“讲究的是熟能生巧”。

谢咏言也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同样是先勾线起稿,用烙铁一点点的烫,烙铁的温度需要控制在70℃到80℃,“如果温度太高,就会把葫芦烧糊,太低就刻不出线条”。

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用毛刷去灰、抛光,最后是打蜡、上色。最开始,谢咏言创作的葫芦雕绘总是掉色、变色,后来他从一本古籍中查到一个配方,经过多次试验并进行技术改良后,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从简单的山水开始,谢咏言逐步向动物像、戏剧脸谱、佛教人物等图案发展。2004年受到景泰蓝镶嵌法的启示,他又创造出子母雕绘的技法,并将李白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及绵阳的历史人文风光等融入雕绘之中。

近年来,他的葫芦雕绘作品多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泰国、芬兰等地展出,多件作品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新闻推荐

市中级法院至日南充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邦习到南部

市中级法院10月8日至9日,南充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邦习到南部县调研***工作,入户走访了该院联系的碾盘乡碾盘垭村困难群众,协调召开南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采取拉家常...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