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盐历史追溯到东汉时期,与盐有关的地名达到160多个盐乡故事

南充日报 2016-06-29 07:27 大字

●李果 王林均

南部县位于嘉陵江中游,历来是川北盐业主产区,所产食盐销往川、陕、甘多个省份。1000多年来,当地不仅盛产盐,还积累了厚重的盐乡文化。据了解,在该县境内,与盐有关的地名达160多个,几乎每一个地名都蕴含着“盐”历史传承和“盐”文化精髓。

自古盛产盐

南部自古以来盛产食盐,特别以井盐最为著名。定水镇双河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村庄。6月28日上午,记者在定水镇双河村70岁村民何跃太的指引下,找到一口过去使用过的盐井。

“这口盐井直径0.3米,深度却在10米以上。”何跃太介绍,从他记事起,他家就靠这口盐井取水熬盐,每月烧一次,一次要烧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够烧出150公斤左右的食盐。食盐烧好后,他父亲便请人将盐卖到位于定水场镇专门负责收购食盐的机构。

何跃太家烧盐的经历只是该县盛产食盐的一个缩影。据史料记载,南部产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早在东汉和帝时期,南部县就出现了盐井。在以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南部都因盛产食盐而被执政者所重视。清康熙年间,南部的食盐销及陕甘等地,清光绪初年还设立南阆盐厂,后又更名为南阆盐场。

民国时期,该县盐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据《四川盐政史》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阆盐场有盐井18742眼,灶3201户,盐业生产及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共计8773人。年产花盐33万余担,产量居川盐第四位,为川北首场。运销甘肃碧口、陕西汉中,及四川蓬安、营山、仪陇、苍溪、通江等地。

因盛产井盐,南部县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川北盐乡”。1962年9月,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以及其他因素,该县境内所有的盐井关停,该县的井盐成为历史。

红军在盐乡

作为盛产食盐的重要基地,民国时期,该县境内绝大部分盐井都被地主豪绅霸占着,并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地处偏僻的大巴山区,工农业十分落后,物质匮乏。随着部队人员骤增,苏区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加之退守仪陇、南部的军阀田颂尧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严格控制南部的食盐外运,同时广元、旺苍的煤炭运不进来,严重破坏了南部盐灶的燃料资源,苏区军民严重缺盐。为保障川陕苏区食盐供给以及战略需要,红军在该县境内与国民党以及地方军阀展开了殊死争夺。

1933年,红军发动了仪南战役,占领了南部嘉陵江以东大片产盐地区,组织军民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老区人民积极配合生产了大量的食盐,有力地保证了苏区食盐需要。在以后的2年多时间里,徐向前、许世友等将领带领红军又先后两次来到南部,同国民党以及地方军阀展开激烈的战斗。

红军在南部期间,当地12000多名有志青年踊跃参军,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红军的幸存者不足千人。

盐乡的印记

“井盐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谈到与盐的“渊源”,家住县城盐店街的91岁老人苏曼云对童年时期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据苏曼云老人回忆,由于靠近嘉陵江边,离她家不远处便有一个码头。每天,码头上都要停靠很多船只,成百上千的工人将从各乡镇送来的盐搬运到船上,再将从其他地方运来的粮食、煤炭、木材等货运搬到码头上。

作为临江最近的一条街,苏曼云居住的那条街除了少量的饭店和杂货铺外,其余绝大多数铺面经营的业务都与盐有关,因此,这条街道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盐店街”。

除县城外,在该县农村也有很多地方的名称也有与盐息息相关、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坐落在嘉陵江边、紧邻南部县城的火烽乡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处。火烽乡过去的名字叫元坝井乡,据《南部地名志》载,“元”其实是“盐”的误读,真正的名字,应该叫“盐坝井”。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是南部井盐生产的集中区。从如今的河东地界,密集分布的盐井,绵延数十里,一直延伸到阆中境内。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全宗》记载,元坝井所产的井盐,质优味美,曾经作为贡品,专门供应皇宫作为御膳之用。

新闻推荐

范力:为国庆阅兵车生产备用件的南充籍企业家

●本报记者李奎将每一名工匠视作公司财富的江苏省昆山美仑工业样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力是南部县人。他认为,公司如今能够在样机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工匠起了大作用。曾为阅兵生产备用传动部件...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