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依靠“一江、一河、两路”,发展生态农业;挖掘渔文化,打造乡村精品旅游路线王家镇的增收路径

南充日报 2016-05-18 17:46 大字

  • " target="_blank">李果 曹伯同

    南部县王家镇地处蓬安、仪陇、南部三县交界处,省道204线、潆新公路穿境而过,嘉陵江、西河在此交汇。近年来,该镇依靠“一江、一河、两路”,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挖掘渔文化、保护开发湿地公园,打造乡村精品旅游,走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新路。

    生态农业带动发展

    眼下,正是大量蔬菜上市的季节,走进王家镇嘉陵村,记者看到村民在地头采摘,一片忙碌。“沿江一带有800余亩土地,村民们世代都在这里耕作。”该村党支书徐建明告诉记者,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该村发展种植业“天时地利”,但由于缺少规模经营主体,该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业“散、小、弱”等问题突出。

    村民徐兴勇种植蔬菜已有20余年,前些年,他承包了30余亩地,尝试规模化种植,年收入达10余万元,算是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但近几年,他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我的菜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既没有品牌支撑,也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徐兴勇说。

    如何让土地产生更高效益?如何解决像徐兴勇这样的种植能人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该镇确立了以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品牌树立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通过筹建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原则,整合大户、吸纳小户,推广订单农业。

    目前,该村组建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吸纳了包括邻近落翎坝村在内的200余户农户加入其中,农业生产机械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架构等已基本成型。“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速有机农业产业布局,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该镇党委书记高吉文说,下一步,该镇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乡村旅游增强活力

    “现在的野生鱼很好卖,客人大多提前打电话来预定。”在该场镇的鱼市码头,刚刚打鱼归来的村民徐运强正忙着给客人秤鱼。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着父辈在江中打鱼,以前的销路并不算好,每年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如今随着该镇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他的鱼一直供不应求。

    “流经王家镇境内的嘉陵江和西河有草鱼、鲫鱼、鲢鱼、黄辣丁等常见鱼类,还生长有江团这一珍稀鱼类。”高吉文告诉记者,早在100余年前,该镇就形成了独特的川北渔家文化,还有“龙王仙至”、“万年偏台”等人文景观。但由于社会变迁,这些景观已逐渐消逝。为此,该镇提出了“挖掘文化、融合自然”,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名镇的发展思路。

    据介绍,该镇将以现有的省级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挖掘渔文化内涵,打造以“生态、绿色、休闲、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乡镇。

    目前,该镇已围绕省级湿地公园建成了“嘉陵江生态划船俱乐部”及藏书上万册的“石莲书院”,培育了茭白、芦苇、睡莲等景观植物10余亩,完成了湿地公园的景观打造。

    经济林木促进增收

    “以前,王家镇外出打工人特别多。近两年来出现了返乡潮,很多村民愿意回乡创业。”高吉文介绍,镇上借助“一江一河”,大力发展经济林木,为村民找到了增收的路径。

    龚家沱村的种植大户刘勇6年前承包了村里的土地,搞起了名贵花卉苗木培育和柑橘栽植。目前,他栽植柑橘50余亩,培植了桂花树、楠木等珍稀林木300余亩,收入比在外打工翻了好几番。

    “家门口就能赚钱,为什么还要出去打工。”该村村民龚成先也选择了回乡创业,并将村里少量的荒山和边角地块都开垦来种植经济林木。如今,在龚家沱村、杨村坝村等村庄,村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所有的空地都种满了果树。

    据介绍,近年来,该镇制定了沿西河以北发展水果产业、西河以南发展干果产业的发展规划,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经济林,探索出了小家庭自主经营、大业主规模经营、入股分红合作经营、龙头引领带动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使群众逐步走上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路子。

    新闻推荐

    荒山荒滩变绿林美了家园富了群众

    ■大力发展杨树、桤木、臭椿、红椿等速丰林13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2%■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依托林业发展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79个,综合利用产值11.5亿元■探索建立“园区+林产业...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