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领头雁———记南部县大堰乡封坎庙村“第一书记”李翼宏
●本报记者 张义成 实习生 杜滨洋
2015年9月,南部县委办干部李翼宏被选派至该县大堰乡封坎庙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李翼宏带领村民大兴水利、狠抓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的脱贫攻坚和村级治理新路子,大幅改善了贫困村的精神面貌和经济条件,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在2015年南部县“第一书记”拉通考核中,李翼宏排名第一。
精准规划 确保措施务实管用
5月18日上午,记者在封坎庙村的一处堰塘边看到,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对堰塘进行清淤扩容,10多名村民自发拿起锄头、铁锹等工具修建引水渠道。
“过去由于缺水,粮食收成上不去,很多肥沃的水田被迫改成了旱地。”据李翼宏介绍,去年以来,村里向上级水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启动了全村几个堰塘的清淤扩建工程。工程竣工后,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靠天吃饭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80余万元,建设堰塘3处、田间渠道0.8公里。投资40余万元,完成水田整治120亩。
李翼宏针对2015年精准识别回头看的贫困户,协调帮扶工作组、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等五方人员到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实地座谈规划,本着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自然条件,与贫苦户一起拟定脱贫措施、增收目标和脱贫年限,并撰写座谈记录,包括贫困户在内多方签字确认。
精准帮扶 确保项目落地生根
“在精准帮扶方面,我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后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上。”李翼宏说,去年12月,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用了一周时间,集中清理了房前屋后和田边地角的垃圾杂草,整治了村容村貌。今年,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规模进行交通设施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建设通村公路2.1公里、环湖公路1公里、沿湖骑游道2.3公里、组道公路1.5公里。
贫困户代芝良体弱多病,家里缺乏劳动力。针对代芝良的家庭现状,李翼宏多方奔走,不仅联系相关部门为其制定水果种植、家禽养殖的脱贫规划,还联系附近的农业企业让代芝良在农业园区上班,让他有了致富门路和稳定的收入。目前,全村旱地上栽种脆香甜柚360亩、核桃180亩、脐橙120亩,套作向日葵、黄花共150亩;在水田里种菜藕和观赏藕120亩,为全村群众长效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 确保脱贫长期长效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践行“三议”群众工作法,是李翼宏担任封坎庙村“第一书记”以来的创新之举。首先,让群众自己“愿”。村上干什么事情,都坚持宣传先行,通过会议、广播等形式打通群众思想关;其次,让群众自己“选”。重大事情一律坚持村“两委”提议、群众代表大会审议、全体群众会议决议的“三议”程序进行决策;第三,让群众自己“干”。对工程项目,优先考虑当地群众就近务工,获取劳务收益,保证群众在项目过程中的参与。
据李翼宏介绍,村里建立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让群众参与进来。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六统两分”的管理模式,有效经营管理已建成的360亩脆香甜柚、180亩核桃和120亩脐橙。所有合作社都是支部以集体资产折价量化入社,农户以土地及果苗折价量化入社,村集体组织参与合作社按股分红,有效保障了集体经济的持续收入问题。
李翼宏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四小”工程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群众中发展“四小”工程,既解决了“四小”工程产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的问题,又形成了“长效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四小\’工程到户”的生态循环产业经济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伯同)5月23日上午9时许,南部县城益民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型川剧《布衣张澜》巡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优美的音乐、动人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在家门...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