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部的年:有滋有味又闹热

四川经济日报 2016-02-17 23:48 大字

曹福章闻钊强 /文

南部县位于川中盆地的北缘,又地处嘉陵江中游,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码头文化在这里交汇,千百年来,浓厚的乡风乡情孕育出了浓郁的乡土民俗,过年也就过得有滋有味。从腊月到正月,南部的年味一日比一日浓烈,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带着祝福,见面问候一声:年过得闹热!

杀猪、祭灶、赶印钱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过年习俗。南部县升钟湖边过年,先是要准备杀年猪,因为屠工在腊月二十三日之前要封刀忌杀。据说如不这样,灶王菩萨要上天去玉帝那里告状,是要短阳寿的。煮醪糟也是一件事。醪糟煮得好要味道甜、颜色鲜。如果谁家的醪糟煮酸了,颜色发黄或者发暗,那来年也不会太顺。这些当然都是民间的说法。

腊月二十二日要打扬尘,把屋里洒扫干净,特别是厨房,因为腊月二十三要敬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果品,点灯上香,烧黄纸,祈求灶王菩萨上天在玉帝那里多多美言,以庇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大吉大利。灶王菩萨管一家人的吃喝,这事是不能马虎的。接下来几天要做的事也很多,要打阳沟、熏豆腐干、炸馓子、置新衣服和上坟。

本地习俗立春过后不能动土,于是大寒后就要打阳沟,出了大寒也就是立春了就不能动房屋四周的土了,老人们说这是怕动了山煞(土地神),动了山煞家里就不顺。土地菩萨也是不能得罪的。

这样,采购年货的时间就在腊月二十九日了,挂红灯笼,粘贴对联,因为天气冷,还要准备好树疙瘩、大柴之类作烤火之用。也是在这天,家里的一家之主要为全家人添置新衣服,准备好零花钱,压岁钱。家里的主妇除了忙着打扫卫生,还要准备过年的柴米油盐。一家人忙得欢喜,忙得热闹。

腊月三十下午,家里的主人会买回来一叠糙纸“赶印钱”。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印好的各种冥币,白色的糙纸放在桌上,主人用人民币或者银元之类在嘴上哈几口气,放到纸上去“印”(口语,即将真钱在纸上比放一下便拿起来)一下,口中念念有词:“一印千层皮”。 这是一种咒语式的祈望,因为有了这一“印”,人们便认为灵验。

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吃年饭。因为天气冷,家里还要把树疙瘩烧起,既御寒又把气氛弄得热热和和的,屋里也显得比平时温暖多了。先要给祖宗上香、烧钱、叩头,一边祝福祖宗在阴间过得好,一边祈求他们保佑活着的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还要在灶屋摆上供品,点燃蜡烛,也烧一些纸钱,口中念着:欢迎灶王菩萨回来。

一家人吃了年饭换上新衣,坐在火盆边围成一团,晚上就是守岁的时间了。这个时候父母亲会把准备好了的压岁钱一一分发给孩子们,大家一起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睡觉前一定要烧水洗脚,洗洗膝盖。民间说法是三十晚上洗了脚,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赶上“吃活”,也就是算命先生所说的“衣禄不缺”。其实,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来说它也是有道理的,所谓冬天烫脚当吃补药。  

挑井水、吃年饭、耍傩傩

初一天早晨,一家之主就会挑着桶去抢井水。民间传说水预示着新年的财源,谁家挑的水多谁家今年的财源就好,因此过年挑水就像比赛一样,常常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你追我赶,充满了浓厚的喜庆之气。

早上吃了醪糟蛋后,一家人到房屋前后的坡上去捡柴,一般要去两次。第一次捡回来的柴要放到厨房,这是进财的意思;第二次捡的柴要放到火盆里,既有财源广进之意,也取一个逢凶化吉、辟邪避祸的好兆头。

接着大人们便忙着准备午饭,乡村里过年少不了吃面条。家里的主妇煮面条,下面时面要朝着一个方向,面下锅后不能用筷子在锅里四下乱拨,这也有兆示来年庄稼风调雨顺,家里平顺和睦的意思。孩子们则把压岁钱一次一次反复的数着,心里的滋味真是说不出来的欢喜。初一的饭菜特别丰富,有的家里还要把初三初四的菜准备好,有的甚至要准备到初七。吃饭菜时老人们爱说一句:吃不完!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从前过年并不是每家的饭菜都丰盛。记得有一次过年,母亲把红萝卜切成片后,再切成条,然后还切成颗粒,最后才会将一截猪大肠切好;从油罐子里倒一点棉籽油放到锅里,等油温起来后把猪大肠放下,油烟“嗤嗤”的扩散,香气弥漫着整个屋子。这种时候,我和兄弟姐妹往往会站在木墩上,踮起小脚翘望着锅里,嘴巴也馋得不时的拌动起来。

一年只有一个初一天。这一天也就特别的热闹。人们都拿着板凳去坝子里看耍狮子、耍傩傩。耍傩傩与马王皮影、群龙剪纸、店垭花灯一起被称为“川北四绝”。 马王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古朴生动,孩子们最爱看;群龙剪纸图案多为民间传说,剪成后可作窗花用;店垭花灯在表演上分“天灯”和“地灯”,但都没有固定套路,因为贴近生活,演出时往往通宵达旦,深受人们喜爱。年味就变得更加淳厚了。

耍傩傩是从傩戏演变而来,只有喜庆或丰收的日子里,人们才能看到。耍傩戏要戴面具,上身穿黄褂子,下穿红裤加靠腿,脚穿草鞋或麻鞋,背个小包袱,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鼓乐声中傩戏亮相,走叉步、走丁步、走后退步,动作风趣滑稽,迎来一片掌声和笑声。

民间的傩傩送财神则是从初一起,戴着脸壳,背着包袱,走家串户,见到主人家先说一声:“年过得闹热哈!”接着一边敲起马锣,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直走到你的堂屋正中,贴上一张翻制的财神像。主人家便会打发一点小钱给傩傩,傩傩双手接过,说一串吉利发财之类的话后,又走第二家,直到正月元宵节后才算完。傩傩的吉祥奉承语让人听着顺耳,他们往往能随机应变,见到啥说啥,诙谐幽默,都是喜庆吉祥的话。  

小口喝醪糟,大口嚼馓子

初二的时候出门拜年,有地方也称窜门。客人一般坐上席,主人坐下席,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桌子一般是靠窗造搭,窗子那方便是上席,它对面便是下席。敬酒时,先敬上席的贵宾和长辈,然后是出手为顺。长辈和贵宾一般都要先敬三杯,所谓“三杯通大道”。

我最想去我舅舅家了,舅舅是个理发匠,我们去时舅舅就会站在院坝边笑呵呵地迎接我们,我们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舅母便给我们煮一碗醪糟吃,还有馓子,然后他们进厨房张罗午饭。过年的滋味在这里更加浓烈了。

过年时小孩们在一起便是相互嬉戏、追逐,比谁的衣服新,比谁的压岁钱多。新婚夫妇则要背着刀儿菜出门,给双方的亲戚朋友拜年,因为亲戚也要回礼,所以还能挣一点礼钱。现在不再背刀儿菜了,全是现成的礼品。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年过得闹热哈!对方回答:年在你们那儿哟!

初七人过年这天,人们一般不出门,都呆在家里一起团团圆圆地过年。父亲每年一般只耍年三十、初一和初七这三天,并和我们一起玩扑克,有时还玩长牌;母亲则在厨房里张罗午饭。这是我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候。偶尔有人从门前路过,父亲便递上一支烟,问候一句:“年过得闹热哈!”对方笑着,或是双手作揖还礼道:“哪里哟,年在你们这噢!”年过得闹热哈!这是民间的新春问候,它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结束。

正月十六,家家户户都忙碌着用莎草搓麻、打绳,为开春后的农耕作准备,民间叫做拴年,取一个吉祥之意(索、绳与拴口音相近)。希望新的一年能天天象过年一样喜庆吉祥,幸福和甜蜜长长久久!

年过得闹热哈!这句简单质朴的问候像是一声声的祝福,随着一道道家常菜入味,浸入心田,一年一岁,周而复始,它就像川北人待客的醪糟那样酣醇,像馓子那样香脆;小口喝醪糟,大口嚼馓子的那种淳厚的滋味,随着岁月的年轮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在南部的乡村中久久地回荡。

(本版资料图片除署名外由南部县文化馆提供)

新闻推荐

筑梦异乡南充人 系列报道之二回乡创业正当时 ━━记江苏省四川商会会长、苏州宝馨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福

提及家乡,苏州宝馨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永福常常说:“作为南充人,我对南充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是南部县人,能够从农村走出来,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很不容易。人们...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