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四川经济日报 2015-12-17 00:07 大字

□ 付靖

思考这个问题是基于一种责任和现实。

责任缘于青少年的使命和特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力量。“少年强,则中国强”,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自然规律决定的客观现实。所谓强,不外乎包括德和才两个方面,都应强,缺一不可。怎么强,当然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因为无论才还是德,青少年都是形成阶段。如果说,知识教育解决才的问题;那么,德育教育则是解决德的问题。而且,德才相比,某种意义上讲德更重要。

现实则是让人感到了焦虑与不安。或出于认识,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才能成为建设未来的真本领;或出于体制,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而对德育教育严重忽视;或因为环境影响,不良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对青少年造成侵害。如此种种,让青少年德的缺失和扭曲,并非个别现象,德的形成成长出现先天不足,德的表现有诸多令人忧虑。其表象是,一些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性格越来越古怪、行为越来越捉摸不透、情绪越来越反复无常等。不仅是厌学逆反,有时候一点小小错误,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却不以为然,或者反唇相讥,有的甚至滋生偷窃、暴力、混混习气等。

本人是从事中学英语教育的,并不具体承担德育教育课程,但却时时刻刻都无法回避青少年的德行问题。耳濡目染,对这种源头性的德育污染,也不忍袖手旁观了。

源头性的污染,就应该从源头抓起,源头治理。那源头就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整体。

树立源头意识,从中小学生抓起。虽然,德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但源头的起始更为重要。这里的源头,从小学一直要延续到中学阶段。搞环保治理的人都知道,源头性的污染危害最大,也最危险,它将影响全程和全流域。人生的全程和全流域,就是人一生的生活、工作、行为及其对社会的作用;人生的源头就是青少年时间,就是中小学阶段。

我并不赞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因为在我送走的一届又一届无数中学生中,由“好学生”变成“坏学生”,或由“坏学生”变成“好学生”的个案,都不胜枚举。从青少年整体的成长史看,也许“人之初,性本无”更符合实际,也是唯物主义的判断。既然无,是一张白紙,是画鲜花美景,还是野刺毒株,起笔就很重要。那起笔就是青少年教育。除了事实上难以有效管控的社会、零星分散情况复杂的家庭,承担教书育人的中小学和中小学老师,无疑肩负着主要职责。

就中学生德育教育而言,树立源头意识,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制设置问题,也不是课程分工,与自己有关无关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百年树人”工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从小学阶段延伸过来,这是中学教育阶段的一项基础工程、综合工程、德政工程,从每一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从“小”着手,集腋成裘。一张白纸可以绘最新最美图画,只是一种可能,不是必然结果。前提是有正确的画路、审美的功夫、有效的方法。否则,白纸也可能涂鸦出废品。在这里,掌握其教育对象特点,对有效施教十分重要。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仍属于青少年“小孩”阶段,属于德的成长形成期。小而无知不可怕,那正是我们施教的潜力;小而难有的承受之重,则不可不知,否则,将事与愿违。因此,中学生德育教育,要防止脱离对象特点的“大”,做到从“小”处着手。

首先要防止“大”。即要防止像成人教育那样,讲许多无谓的,中学生根本听不懂的“大”道理、“大”理由、“大”志向,不要让其做不恰当的“大”事情。这里的“大”,是一个相对概念,参照系为中学生的“小”,而非成人眼光。它包括一切与中学生年龄不相适应的道理和事情。这需要鉴别能力,了解中学生特点,读懂中学生这本大书。事实上,一些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鸡毛蒜皮的事,对中学生而言,可能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要注意从“小”着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小而大的,整个宇宙,都是由最小的原子分子粒子构成。蚁穴虽小,可能毁坏大堤。古人认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要根据中学生特点,通过中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喜闻乐见的小目标、小道理、小要求、小故事、小理想、小计划,让他们明白小道理、掌握小知识、培育小境界、改变小毛病等,在德育上集腋成裘,循序渐进,形成美德。

从“行”入手,润物细无声。这里的“行”,就是老师的行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一样的。根据本人长期的观察和个人体验,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老师表面行为的影响越大,知识气质影响相对较小;而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年级升高,老师的影响会此消彼长,逆向而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知识和判断力,能够影响学生的主要是知识和学养,而非日常行为。这就说明,在中学生阶段,老师的行为,对学生德育教育仍然至关重要,无论好或坏,都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从“行”入手,首先要行正。中学生模仿能力强,判断能力弱。那些德育教育道理,无论多么生动活泼,都还有些抽象。恰恰相反,老师的为人师表行为,成了他们更直接具体有效的德行判断参照。在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看见男老师抽烟,就有小男孩偷偷跟着吸,看见女老师穿的衣服好看,就有女孩回家缠着父母买同样的衣服,见老师不经意乱吐痰,有的中学生也忘记了德育教育时的老师教导。在一次我带着几名中学生上街时,见街上有一个纸团,我将其捡起放入了不远处的垃圾桶,学生就说,付老师,我们今后也要这样做。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的行为责任。不仅是要对自己,还要对社会和未来负责。

从“行”入手,还要言行一致。言,是老师的说话,无论是平时与学生的交流,还是课堂教育,德育课,老师的话,都会被学生当成“真理”,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感和权威性。一般说来,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稍微有点修养的老师,在言语上还是比较规范文明的,不会说粗话脏话,更不会讲不道德的歪理。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言行不一致。无论是有意还是不小心、不经意,老师的优良行为或不良行为,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模仿效应。老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文明,天天殚精竭虑的德育教育注入,也许轻轻地就会在自己不知不觉中,被自己随意吐的一口痰,扔的一片纸屑,或说的一句脏话击得粉碎。

当然,无论人的成长,还是德育教育,都是复杂的社会工程。老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作用。学生是在社会中成长的,学校再重要,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德育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特别是社会、社区和家庭。

本文仅是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体会和思考,受一种责任驱使,不一定对,希望就教于各位业界朋友。(作者单位:四川南部县中学)

新闻推荐

南部供电公司举行变电运行方式介绍竞赛

四川经济日报南充讯近日,国网南部县供电公司举行2016年变电运行方式介绍劳动竞赛,来自该公司变电站的11名值班员同台比拼,交流变电运行技能,力促今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据悉,该公司在“三集五大”体...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