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3年11月以来,南充着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县、乡、村、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惠民不仅增强了群众的

南充日报 2015-10-21 18:44 大字

  • 南充市文艺汇演演出现场

    "> " target="_blank">

  • " target="_blank">

    ●张蓉萍 王冰/文 梁洪源/图

    2013年5月,全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启动。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的评审、答辩和考核中,南充以四川第一、西部(共推荐了22个城市)第七的优势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创建周期从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

    10月13日,笔者从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在获得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后,南充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牢固树立文化先行、文化先导的发展理念,在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实力较弱、贫困人口较多等因素的制约下,通过大胆改革创新、巧妙“反弹琵琶”,探索形成了以文化事业建设为“先遣兵”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大跨越提供了生动实践。

    完善网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南充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南充人才辈出,孕育了忠义大将军纪信、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史学大家陈寿、天文历法巨匠落下闳等众多历史名人。但是,南充文化建设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即是集山区、老区和贫困区于一身,区域经济欠发达。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能不能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实现文化建设的超前发展,反过来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谓“反弹琵琶”,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时,可以适度超前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设计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路线时,反向操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薄弱的乡镇和村两个环节,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工作力度,补齐“短板”,在整体上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少经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采取的做法往往是放一放,先发展经济,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做公共文化服务。南充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定式思维,对边远贫困地区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家喜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针对问题挑战、结合市情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大南充、大文化”为基本框架,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倾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各类文体综合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广电“村村通、村村响”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覆盖市、县、乡、村、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文化覆盖到基层,覆盖到每一个人的身边,让更多人和文化来一个“零距离”接触。

    高坪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于今年3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借书人先用身份证在自动借书机上扫描一下,屏幕上会要求输入电话号码,再输入密码。正确输入后,市民再在收钱口放入100元现金作为押金,机器便会吐出一张借阅证。拿到借阅证后,借书人可在机器左上方图书展示框内的800多册图书里,选定要借阅的图书,再将借阅证放入相应位置,并输入图书编码,书就会自动落出。“自动借书机操作非常简单,整个操作流程如同银行ATM机取款或火车站网络取票。因借阅简单方便,平均每天这里都要借出300多册图书。”高坪区图书馆负责人张黎告诉笔者。

    从2014年开始,南充市着手新建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文物库房、非遗中心、川北大木偶剧院、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改建南充大剧院等重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目前,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3个、影剧院18个,同时,各类场馆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南充市还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示范文化广场13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5个,5475个村(社区)建有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农家书屋5475个,乡镇(街道)、社区图书馆覆盖率和乡镇、社区(村)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覆盖率达到100%。

    为了方便市民看书,今年6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川北医学院图书馆、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驻市高校图书馆与市图书馆达成服务联盟,各联盟成员馆除了免费提供馆藏文献资料,各自编辑的公益性信息产品外,还将定期进行交流与合作,提高二次文献的利用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驻市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探索一体化服务的可行性与服务机制,为一体化服务创造条件。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超过60小时,文化馆每周开放超过42小时。目前,全市人均占有藏书量0.5册以上,每册藏书流通率为0.59次,接待读者总数年均203万人次,人均到馆次数为0.27次。同时,南充市还配备了功能齐全的流动舞台演出车6台、文化服务流动车4台、图书流转服务车1台,以流动的方式,将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文化形成的网络几乎无死角地覆盖到每一位市民身上。

    政府搭台打造文化建设前沿阵地

    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实力的象征、对外形象的代表、声望名誉的保证和文化地位的标志。南充将文化品牌塑造与公共文化服务融为一体,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嘉陵江文化”主线,通过深度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推动形成了“四级阶梯”文化品牌构架。同时,采取社区、军营、学校“三进”和志愿服务、免费开放、公开赠票等方式,吸引市民群众参与、享受、支持文化品牌活动。

    9月23日晚,夜幕还未降临,市人民广场早已人山人海,近万市民提前守候在广场等待演出开始。当晚7时30分,2015年南充市文艺汇演第一场广场展演拉开序幕,各参赛队带来了合唱、情景剧、乐器演奏等15个节目,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纷纷点赞,不少市民还跟着音乐轻声唱起来。

    “唢呐吹起来,锣鼓敲起来,翻山铰子好气派……”特色节目《翻山铰子好气派》、舞蹈《翻山铰子》等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过瘾。“南充第一次举办大型文艺汇演,普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演出,很过瘾。”市民李超说,南充的原创节目比较多,非常有亲切感。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公益巡演成常态。南充市依托校园、大型企事业单位、公园、广场等公共平台,建立了精品剧目展演机制,推介《文建明》、《龙门传说》等获奖剧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益性巡回演出,拉近了人民群众与精品艺术的距离,搭建了亲密接触的第一平台。每年组织开展“嘉陵春江闹元宵”、“文化大拜年”、“百姓舞台·文化南充”、“果城大戏台”、“乐动果城”、“文化艺术专场惠民演出”、“滨江阳光大舞台”、“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行”、“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服务活动,有效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各县(市、区)“一县一品”战略有效实施,南部县“升钟湖钓鱼文化节”、阆中市“西部民歌会阆中”、蓬安县“相如长歌”、营山县“绥山大舞台”、仪陇县“蜀水欢歌”、西充县“多彩西充·幸福家园”等品牌活动塑造成效显著。

    10月15日晚,南部县升水镇广场上不少人围坐在一起,观看坝坝电影《太行山上》。“我很喜欢看电影,听说这几天有电影看,就早早吃过晚饭在广场上等着。”该镇群众李建明告诉笔者,虽然家里也有电视机可以看,但还是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看坝坝电影,这样感到十分热闹。

    “在这里观看电影,让我找到了童年的记忆。同时,也能让我的孩子感受下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来升钟湖景区旅游的陈女士得知景区内正公映坝坝电影,她特地带着儿子前来观看。坝坝电影丰富了山乡居民的夜生活。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充市文化馆推行“点菜式”、“订单式”服务,对民间合唱团、民间戏剧团、业余书画爱好者、广场舞参与者等开展免费培训,精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年均惠及群众3万余人。设立了10余所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每年面向群众开展免费2至4期文化艺术培训,进一步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同时,采取面向市场招标采购等方式,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数量和质量。市、县(市、区)政府坚持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艺节目下乡进村入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农村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月月放”。每年市、县两级政府采购文艺节目下乡演出1200余场,文化服务每年下乡500多次。

    形成品牌融合科技旅游搞文化

    “每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节目背后,都是南充独特的文化在作支撑,每当人们听到这些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节目的时候,首先就能联想到南充,联想到南充的文化,这就好像给每一个南充的文化品牌和产品都打上‘南充造\’的烙印。”说起南充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陈家喜自豪地说:“我们不断地在寻找南充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具有南充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陈家喜看来,南充的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着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南充的“四大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和“四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注重打造特色、强化品牌,把文化品牌做足、载体用够、资源盘活,以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升钟湖钓鱼文化节、西部民歌会阆中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南充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南充在文化精品创造上也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南充文化团体创作文艺作品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频频拿奖,通过这些“南充造”的文化精品,将南充的特色文化带到了全国观众眼前。

    “南充造”文化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南充的魅力,还丰富了南充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南充市还通过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南充的经济发展。近3年来,全市共创作《龙门传说》、《彩蝶的神话》、《川北婚嫁》等各类文艺作品500余件,其中67件分别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彩蝶的神话》夺得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演出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现代川剧《文建明》得到中央、省领导与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杂技《恋之魂———双人绸吊》获四川省第七届“巴蜀文艺奖”,木偶舞蹈《千里共婵娟》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并首次参加文化部春晚演出,民俗舞蹈《亮花鞋》在中央电视台登台亮相,民俗歌舞《川北婚嫁》荣获全国“群星奖”,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荣获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和克罗地亚艺术节“最佳剧目奖”、全国“金狮奖”、四川省“文华奖”。

    建好“硬件”后,南充市还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展校地共建、定向培养,解决了文艺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的难题。南充市出台了《南充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2013-2015)》、《南充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出了《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办法》、《南充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开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展演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设立“南充市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扶持资金”,制定出台了《南充市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引领公共文化建设科学、高效、快速推进。近3年来,争取各级项目资金40多亿元投入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费翻了4倍,突破了2亿元大关,投入从全省第四位跃升至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成都。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明确“两个1%”政策,严格要求文化事业费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支出不少于1%,城市住房开发投资的1%必须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嘉陵江英才工程”、文化专干等壮大文化力量,并通过建章立制将服务常态化。

    深入推动文化“跨界”,找准文化与经济产业的结合点,培育文化产业孵化器,帮助文化科技企业在阆中以众筹形式建设智慧型图书馆。中国众筹图书馆位于阆中古城双栅子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分为图书馆主体休闲阅读区、主题书店休闲阅读区、书香主题休闲住宿区和众筹纪念品销售区四个功能区,已于今年6月面向社会众筹图书,今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中国众筹图书馆建成后,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上众筹、成都建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众筹与主题书店现场购买众筹这三种方式筹集书籍。”10月15日,阆中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头牌”、“中国好人”靳建中介绍,每一本众筹图书都将建立二维码档案,众筹者可通过登录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所捐图书的阅读数量、存放环境以及二次捐赠流向等信息,“我们将号召大家把这些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文化不搞“单打独斗”,文化具有提供精神食粮、构建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兼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发展还融合科技、旅游等一起向前推进。南充市以蚕桑、花卉、鱼类养殖等为切入点,整合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在全市范围打造文化观光农业基地。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地域文化为亮点,为旅游景点注入文化底蕴,通过加强景区文化建设、推进高品质演艺节目进景区演出、开发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方式,“拴住心”、“留住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仅以阆中为例,阆中实施了创建亮点项目“千年古城·万家书屋”文化旅游共建工程,依托国家5A级风景区———阆中古城,在古城核心区内的宾馆、客栈、民居、古院落建设书吧、书柜、书角,实现精致化、温馨化、标准化服务,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阆中的旅游,将南充的特色文化推向世人,同时也通过文化的加入,让阆中旅游更具内涵。此外,阆中的保宁醋、张飞牛肉等特色品牌,依托旅游的平台、文化的底蕴,将文化、旅游和产品有机融合成一体,通过销售,也将南充的文化、旅游一并“打包”推向世界。

    文化惠民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媒体助推的方式,实施了“百姓舞台·文化南充”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演出季、百姓剧场、文化体育大拜年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全市形成每天有活动、每周有集会、每月有赛事、每季有晚会、全年有节庆的生动局面,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样性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八百里嘉陵,爱在南充……”悠扬甜美的歌声婉转动听,时尚动感的舞蹈充满活力,诙谐幽默的小品让人捧腹。从去年9月开始,顺庆区举办的首届“社区邻里节”大型公益活动,成为一场展示百姓原创文化的盛宴。在“社区邻里节”中,小品《邻居》、男女合唱《看山看水看四川》等节目,均是群众文艺演出团队的原创作品。据该区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社区邻里节”很多节目都取材于发生在社区的真人真事,这些接地气、贴民心的文艺作品更能打动群众。

    10月14日,笔者在顺庆区东南街道广场上看到,南充乐园艺术团正在排练节目。据了解,南充乐园艺术团成立于2008年,122名团员由退休干部、教师和居民组成,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该艺术团成立7年来,经常组织团员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开展各类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走进华凤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管是在楼道里,还是在墙壁上,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图画与标语都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中心内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有器乐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合唱室、电影放映室等。还配备了钢琴、古筝、吉他、架子鼓、二胡、琵琶、电脑等器材设备。目前,顺庆区共有文化活动队伍241支,有3万多群众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在探索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上求创新。制定了“南充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分别对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社区)书屋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规范,并在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确定了100个试点单位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专业艺术院团成功完成转型,经过这些年的锤炼,四大艺术院团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大木偶剧院创作了《彩蝶的神话》、《千里共婵娟》、《龙门传说》等多个获奖剧目,对外开拓了峨眉山演出市场,每年演出600多场次;投资300多万元由川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文建明》在省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市演艺集团公司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成功在云南丽江、峨眉山和北京市分别打造了《彩云飞歌》、《圣象峨眉》、《梦回明朝》等驻场演出,深受各地观众欢迎和喜爱,每年演出门票收入上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南充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成为国际大木偶友好城市协会会员,协会总部就位于法国的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市。2012年5月,南充承办了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南充主题会场活动,包括法国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派艺术代表团参加,南充的多样文化给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南充市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市于当年9月签署友好城市备忘录。在去年的“南充法国周”上,法国特色商品展展销实现销售额500多万元。南充还通过文化牵线,由法国创建了中法农业科技园以及南充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

    深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有效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有序推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南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解放和发展了南充的文化生产力。既有文化积淀的浓厚底蕴,又有政府支持的发展决心,还有一支上下齐心、实实在在干工作、促发展的文化队伍,各项元素齐备,南充正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干劲、蓬勃的朝气,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业中。

    新闻推荐

    主题宣传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本报讯(曹伯同)10月20日上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南充活动南部分会场“社会人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南部县城市民广场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了解创...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