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镇上活跃着一群“三陈”粉丝设在南部大桥的“三陈”历史文化研究会,90%以上会员都是镇上居民,他们专注于探寻“三陈”足迹,研究“三陈”文化,传承“三陈”精神

南充日报 2015-08-05 19:02 大字

●李果 王林均

59岁的沈鸿是南部县大桥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教书育人之余,探索挖掘传统文化成了他最大的爱好。2012年,沈鸿发起成立了“三陈”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会员们一起对与北宋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有关的“三陈”文化进行研究。

搜集资料 编写故事

南部县大桥镇曾是古新井县的县址所在地,因北宋陈氏三兄弟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三陈\’的故事,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他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沈鸿说,读书时代,他和同学们经常去陈氏三兄弟读书和玩耍的地方。

“参加工作后,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一定要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沈鸿说,10多年前,他就开始利用周末和假期收集“三陈”的相关资料。

“最初,我把从老人们那里听来的故事汇编成一本书,命名为《状元故里宝藏录》,收集了包括‘三陈\’资料在内的一些大桥镇境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沈鸿介绍说,后来他又编写了《大桥传奇》,系统讲述“三陈”的传奇故事。

据了解,陈氏三兄弟的曾祖父陈翔是唐末新井县县令。沈鸿小时候曾在陈翔的坟前见过3根石笋,并听老人们说3根石笋象征着陈家子孙中出了3个状元。根据老人们讲述的故事,沈鸿编写了一本书,命名为《瑞笋记》。

从2000年开始,沈鸿便四处搜集与“三陈”相关的资料和文物。“我先后找到了书籍《出状元宰相瑞笋处》和刻有‘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的石碑,以及清朝大学士李允修篆刻的‘三陈\’诗文等。”沈鸿说,通过10多年的不断搜集,他对“三陈”文化的研究兴趣越发浓厚。

建立平台 交流学习

2012年,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瞻仰“三陈”的地方,沈鸿利用该镇附近的一座旧庙改建成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三陈祠”。在这座祠堂里,除了设有“三陈”的雕塑外,还有与“三陈”相关的历史文物以及壁画。

“在搜集文物和建设‘三陈祠\’的过程中,我发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沈鸿说,他开始联系身边对“三陈”文化有着同样兴趣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沈鸿组织成立了“三陈”历史文化研究会,并在相关部门注册备案。

“成立协会后,我便邀请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参与到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中。”沈鸿说,他们建立了QQ群、微信群和“状元故里”网站,为会员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借助这些平台,众多热爱‘三陈\’文化的人士将自己搜集的与‘三陈\’有关的优秀作品分享,增加彼此对‘三陈\’文化的了解。”沈鸿告诉记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便有30人报名,如今“三陈”历史文化研究会共有500余名会员。其中,90%以上会员都是大桥镇人,其余则来自全国各地,主要为陈氏兄弟后人等。

“我们对会员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0人从事日常管理工作。”沈鸿介绍说,这些人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负责筹措活动资金。

开展活动 传承历史

研究会成立后,沈鸿便组织大家开展搜集相关文物、整理历史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陈\’的故事,我们先后谱写了歌曲《大桥我为你歌唱》,拍摄了《状元故里行》、《乡村旅游第一村》等纪录片,并上传到众多网站。”沈鸿介绍说,目前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电影《陈三状元之悬梁刺股》。

“从事这项活动,不仅要面临资金短缺等困难,还遭到了妻子的抱怨,说我不顾家,一门心思搞这些空事。”沈鸿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都要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进行到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三陈”文化的系列研究活动,沈鸿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众多“粉丝”和支持者,该镇龙泉村村民敬丕勇便是其中一位。

“当沈老师提出要成立研究会时,我第一个加入,并和他们一起开展各种活动。”敬丕勇说,陈氏三兄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更是大桥人民的骄傲,我们有义务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在大桥镇,85岁老人彭克明、65岁的医生王怀松等都是“三陈”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主力军”。彭克明的主要任务是从会员那里搜集作品、文物等,而王怀松则负责后勤服务,这段时间正在拍摄电影《陈三状元之悬梁刺股》,他一有空就会到剧组帮忙搬器材、设备。

新闻推荐

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26岁南部小伙辞掉工作,每天背着母亲看病、散步,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妈,我要给你当一辈子拐杖”步行半小时 背着母亲看病

●本报记者郭丹“妈,一会儿回家想吃啥,我给你弄。”每天陪母亲到医院做完针灸后,黄松都会这样笑着问母亲。尽管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家里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苦,但黄松总是以最灿烂的笑容面对母...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