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梁:从贫困村到产业村
1992年,村党支部书记朱治善带领村民栽桑养蚕,使朱家梁村成为县蚕桑养殖示范村;2002年以来,他发动村民大面积种植枇杷,并积极找销路,村民们户均收入近2.5万元
●张枥 李果 曹伯同
南部县三官镇朱家梁村距县城20公里,国道212线穿村而过,驱车行驶在公路上,随处可见连线成片的枇杷林。从以往的穷山村到如今的产业村,村民们都说,这一成绩主要归功于朱家梁村党支部书记朱治善。朱治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有何诀窍?6月30日,记者来到该村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次转型 换了观念
“我们靠种枇杷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刘德明笑呵呵地说,村里的这些变化得益于村党支书朱治善的治村思路。
刘德明所说的朱治善被村民习惯性地称作“老支书”,因为他在该村任职村党支部支书的时间长达23年,为村民做了大量实事和好事。
上世纪80年代末,朱家梁村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村,村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我在外地某商贸公司做财务科长,每月能挣到2000余元。”朱治善回忆说,村里像他一样外出务工的人有很多,虽然能挣到一些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我是一个农民,最终还得在土地上找致富路。”朱治善说,外务工期间,他发现很多特色农业产业都很有“钱景”,工作之余,他特别留意有关农业产业的事情,并多方“取经”。
1992年,朱治善放弃待遇优厚的岗位,选择回到老家种桑树养蚕。他的回乡创业之举,引起不少当地村民的关注,也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当年,恰逢村上换届选举,朱治善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朱治善是个热心肠,处事公道,也很有思想。”村民王心一告诉记者,“选他出来当我们的带头人,大伙儿都认同。”
朱治善从抓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着手,通过村务公开,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民情民意,使该村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一年后,朱家梁村开始大面积栽桑养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1993年,朱家梁村成为该县蚕桑养殖示范村。
再次转型 活了经济
2002年,受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蚕桑市场不景气等诸多因素影响,朱家梁村遭遇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必须再次转变发展观念。”朱治善说,村里老人越来越多,桑树管护人手不足,养殖技术也难以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很快,敏锐的朱治善从附近乡镇找到商机———种植枇杷。“当时县里已有几个村的枇杷种出了效益,我们村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很适合枇杷种植。”朱治善说,2002年,为了让村民在土地里刨金,该村通过引进业主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在老湾头率先打造了110亩优质枇杷园。
2003年,正当朱治善发动村民大面积栽种时,部分村民提出质疑。“蚕桑搞得好好的,干嘛要换枇杷?”“枇杷3年才挂果、6年才能产,这期间我们吃什么?”对此,朱治善坚信枇杷一定能给村民带来较高收益,便打定主意种植枇杷。他组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该县火峰乡城隍垭村和南隆镇望月村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村民逐渐接受了,愿意发展枇杷产业。”朱治善说。
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是决定枇杷种植成败的关键。统一购买树苗、统一施肥管理,朱治善总是亲力亲为。引进更适合的批把品种、改良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带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找来技术类书籍边学边干……不到一年时间,朱治善就参加了10余次技术培训,跑遍了龙泉、仁寿等省内多个地方,成为从修剪到施肥到防治病虫害的“土专家”。
2008年,经过两年的精心管理,该村208亩枇杷树长势喜人;2009年,枇杷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三找市场 富了乡亲
果品好了、产量高了,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呢?于是,找准市场就成了摆在朱治善面前的一大障碍。“产量太大,本地市场有限,挣点钱是没问题,但要致富就难了。”朱治善告诉记者。
2010年,朱治善通过朋友联系到重庆的批发商,使每户村民的枇杷收入达到1000元。2012年,他又联系到达州的批发商,将每户村民的收入提高到1500元。
“群众不跑销售,定时有人收购,但我觉得价格还是不理想。”朱治善说,价格低就要找原因。他专程带着村里的枇杷跑到市场与外地枇杷比较,并发现他们的枇杷因为采摘技术较差,果品外观不佳,影响了价格。
回村后,朱治善一边组织群众和业主外出学习采摘技术,一边邀请技术员到户指导采摘方法。同时,他又组织人员将村里的枇杷进行分级不定价统一收购,并运往外地市场批发销售。
“枇杷终于能卖上好价钱了。”朱治善激动地说,2013年挂果后,村委会购置了40把果剪、60只果筐,并前往西安、兰州、重庆等市场考察行情,联系租车、包装。当年,该村种植的枇杷实现了户均收入1.5万元。随着收入增加,村民种植枇杷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年初,重庆的批发商主动联系我们,要求到村上直接收购枇杷。”朱治善说,今年销路好加上产量高,村里280余亩枇杷总产值达到120万余元,户均收入近2.5万元。
新闻推荐
全市党员总数317248名511个社区5285个行政村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记者李奎实习生伍罗文博)6月29日,南充普降暴雨,南部县窖场乡降雨量达123.9毫米,成为全市的降雨中心。关键时刻,乡党委组织全乡党员第一时间走访排查、转移群众。看到奔走在暴雨中的党员,当地群众赞...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