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南部133项“非遗”汇编成书一书成稿 文化传承放异彩

南充日报 2015-07-29 19:03 大字

  • ●李果 曹伯同

    7月23日,南部县在升钟湖景区举行《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发式。这是南部县编撰的首部“非遗”名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详实地展现了该县极具代表性的133项国、省、市、县级“非遗”。

    “千百年来,南部人民创造和沉淀了绚丽而优秀的农耕文化。”该县文化馆馆长邓太忠说,《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当地“非遗”的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对研究该县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习俗、方言体系、民间传统文艺、水路码头文化、“盐乡”文化、工匠文化、传统小吃文化等极具价值。

    据介绍,该书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王皮影,发源于南部县马王乡观音山村,始创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今久演不衰,曾多次应邀到国外交流演出。该县对马王皮影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制订了一整套关于抢救、继承、弘扬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马王皮影第八代传承人排演了经过加工整理的《闹隍会》、《灵版迷》、《包公照镜子》等剧目,使一度销声匿迹的马王皮影戏获得新生。

    “马王皮影、店垭花灯、群龙剪纸、双峰傩戏被誉为南部民间艺术的‘四朵金花\’。”邓太忠说,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或继续使用的文化产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在社会急剧发展和构建新文化体系的今天,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价值,保护和传承南部的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一种责任。

    收集整理 历经数载终成书

    回忆起《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纂经历,邓太忠感慨道:“名录的整理、编写工作任务艰巨,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很光荣。”他说,该书的整理编纂工作,从2008年6月启动到2015年5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历时近8年,编辑人员主要以文化馆和乡镇文化干部等为主,包括提供资料、编纂、审稿、评审,整部目录的参与人数达110余人。

    “名录的编纂是集众人之力,是对全县民间传统文化‘前世今生\’的一次梳理,更是如与时间赛跑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邓太忠说,县文化馆分别在1983年、1992年、2005年整理编辑了《南部民间文艺集成》、《南部民间音乐舞蹈集成》、《南部民间器乐集成》、《南部民间戏曲集成》等资料,采集民间艺术资料110余万字。随着2003年该县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马王皮影有了传人,双峰傩戏搜集整理资料5万余字,地灯、剪纸、评书、川剧得到抢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川北灯戏重新在店垭、保城、双峰一带流传。2008年,该县成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建立全省第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收藏各类作品、资料700余件。2009年,《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奇葩》出版。

    《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国家级非遗篇、省级非遗篇、市级非遗篇、县级非遗篇共4个部分,以30余万字、300余幅图片,全面展示了这些鲜活的“非遗”,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是一部集历史性、知识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书籍。

    据介绍,目前南部县有以马王皮影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双峰傩戏、南隆评书等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群龙剪纸、升钟树皮画、金钱板等为代表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人。

    新闻推荐

    开展消防演练 提高安全意识

    本报讯(曹伯同)由于酒店楼层高,一旦发生火灾,具有垂直疏散距离长、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特点,为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8月7日上午,盘龙镇组织驻镇机关单位、村干部及场镇居民进行了消防应急救援演练。...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