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解读文庙街

南充日报 2015-05-20 19:22 大字

◎贾登荣

应该说,南部县衙从跨鳌山麓迁到这条街后的数百年里,文庙街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庄重、肃穆、威严。因为这里,不但是当时政府、军队、警察的驻地,还有供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文庙。

当然,文庙街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米市街。顾名思义,米市街,其实就是一条经营粮食的街道。当时,顺着嘉陵江水运而来的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被人们肩挑背扛,从柳林河坝送到这里,然后集中对外销售。那时,成天出入这条街道的,是摩肩接踵的小商小贩。应该说,当时的米市街,是县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明洪武元年,在街道的一片空地上,一座新的县衙拔地而起。从此,它的历史得以改写。后来,又在县衙的旁边重建起气势恢宏的文庙;后来,又将坐落在文昌巷里的鳌峰书院也迁到了这条街上。于是,经营粮食的商铺,就退居一隅,逐渐向西街等地转移。这儿,慢慢成为了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米市街的名称,自然和这条街的功能不相匹配,于是,街道就更名为了文庙街,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在明清时代,文庙街一年有两次由官府出面举办的庆典仪式,会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观看。一是农历立春这一天的春祭活动。县令在立春的头天晚上,浴身更衣,然后在次日率领一帮官绅,从县衙里抬出供品,顺着文庙街、正街、东街,来到东郊外,并在此祈祷风调雨顺,保证一方黎民百姓平安吉祥。不过,在南部的方言中,立春被称为“打春”。这和当地独特的民俗有关。据《南部县志》记载,在春祭活动中,县令将击鼓三声,并用彩色的鞭子敲打纸扎的耕牛三下。人们蜂拥而上,抢县令敲碎的纸,他们认为这样就可大吉大利。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立春时举行祭拜活动时“鞭春”的习俗叫做“打春”。慢慢地,居然把一个传统节气也用“打春”之名取而代之。

如果说春祭是为了祈祷丰收的话, 而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为孔子生日举办的庆典,则是希望在下一年度的科举考试中,南部能有更多的人金榜题名!这一天,县令也会率领官绅,从县衙出来,沿着文庙街,步入棂星门,再沿着冸池、戟门、东西庑、一路来到大成殿,向供奉在这里的孔子塑像顶礼叩拜。这一天,不论是县城书院的学子,还是散居乡下的学子,都要齐聚在文庙,向他们心中的圣人鞠躬行礼。在叩拜孔子塑像的队伍中,既有久试不中、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稚童。当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能“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

其实,最能让文庙街生辉的,不是县衙里审过多少经典案例,也不是街头风云际会的变迁,更不是书院里走出过多少举人进士,而是在清代历史中,县衙的某一个院落里,有那么一帮人,一年复一年,不分寒暑秋冬,锲而不舍、接力书写,留下了一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全宗》。这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全宗》是我国现存时间跨度最长、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县级地方政权档案。它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教育、外交等在地方的缩影,具有极高的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法学研究价值。这既是南部自己历史的记录,也是南部对中国档案事业的贡献, 更是南部先人留给世界的一分珍贵遗产!

多少次, 我曾经流连于已经变成大杂院的县衙后院,倔强地希望能发现当年县衙里那些档案记录者的住地。 我想,在清代,一年四季,那院里的灯光,都应该是彻夜不眠的!不然, 怎么能够靠人工, 完成这卷记录浩瀚历史的书写工程呢?!

徘徊在如今的文庙街,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当年县衙、书院的所在地,将建成集商场、高层商住楼为一体的商业中心。不过,在为文庙街的蜕变感到有些失落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有些欣慰的消息:那座文庙,在国家日益重视保护历史古迹的盛世里,将得到恢复和重建。文庙街,但愿也能够文脉长存吧!

新闻推荐

防震减灾应急演练进校园

本报讯(王林均)5月12日,南部县第二小学组织该校近4000名师生举行防震减灾应急演练。上午8时30分,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正式拉开序幕。当“地震险情”发生后,该校除位于第一教学楼二楼、三楼的800...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解读文庙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