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书法人生
何至贤在专心写字。
□李果 曹伯同特约通讯员 张枥 文/图
如果要形容一个书法家的勤学苦练程度,人们常会想到“池水尽墨”和“退笔成冢”。若把这两个词都用来形容南部县铁鞭乡宿亭村农民何至贤对书法的热爱上,也丝毫不为过。现年68岁的何至贤,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书法,被当地人称为农民书法家。
3月24日,笔者前往宿亭村采访了他。
与墨结缘
何至贤告诉笔者,他在上小学时,就对书本上的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识字不多,很多时候都要依靠字典来完成阅读。”何至贤回忆说,入学后,他一边看书一边习字。“当时没有钢笔也没有圆珠笔,所以只能用毛笔练习写字。“我真正喜欢上写字,是上四年级以后。那时看到书上、报纸上的字很美,我就想,如果我也能把字写得像书上一样好看多好啊!”回家后,何至贤总会在干完农活后,写写画画一番。“写完之后,我又反复对比。”何至贤说,渐渐的,他在其中找到了乐趣。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何至贤未能继续上学。“那时只能借书和买书来临摹。”何至贤说,只要看到有人在写毛笔字,他就要去学习,回家后就凭着记忆模仿。
1961年,由于当时的农村学校师资匮乏,何至贤受邀成为了宿亭村的一名代课老师。“那时整个村小就我一个老师,语文、数学、美术等全部‘一把搂\’。”何至贤说,为了给学生们上美术课,他开始学习写美术字。
经过了一年的模仿和学习,何至贤的书法才华开始在当地崭露头角。1962年,村里组织了一支宣传队,何志贤自告奋勇报名参加,只为有更多机会练习写字。村民的夸赞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1963年,宿亭村办了一份小报,“刻钢板”做蜡纸印的工作落到了何至贤肩上。1964年,他模仿的字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整个铁鞭乡都来参观,他们的评价很高,这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写下去的念头。”
永不放弃
1968年,何至贤被安排到村里的农机站工作。“我从未放弃过酷爱的书法。”何至贤告诉笔者,那时只要一有空,他就会用石块在地板上练习写字,如果在田间地头,就用手指和树枝写。“到了晚上,就看相关的书法书籍,用笔、运笔、起承转合等,我基本都是烂熟于心。”
篆、隶、楷、行、草……何至贤样样在行。“写字的时候人心就静下来了,写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纯净思想。”何至贤认为,练字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勤奋更必不可少。经过潜心练习,何至贤的努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到了一张来自北京的征稿函。“征稿函是全国总工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发出的。”作品寄出后,竟然获奖了。提及这次偶然的获奖,何至贤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兴匆匆地展示起自己的获奖作品,草书的“家和万事兴”。
尝到获奖甜头的何至贤更加信心满满。2014年,他准备了两幅作品,继续参加由全国总工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梦”全国诗词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拿到金奖。“深层改革爽人心,经济腾飞捷报频。百族同书强国梦,九州同撰富民经。清除腐败严执法,改善民生狠治贫。华夏子孙团结举,复兴握起振乾坤。”何至贤对笔者朗诵了自己的作品。
谈及心愿,何至贤表示,他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歌颂美好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在南部县四龙乡董家庵村看到,300多米的村道路上,十多名工人正在各自不停地忙碌,有的搬运着沙石,有的挥动着铁锹,场面十分热闹。“以前这里根本没得路,到处都长满了杂草,再加上旁边的堰塘,既难看...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