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车怎么坐
成都商报记者 蒋庆
本期协办单位:南充市档案馆
档案资料提供:
四川省档案馆 刘严付 宋弋
南充市档案馆 赵明
档案资料解读: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左平
最近公车改革是个热门话题,据报道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级党政机关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以后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消息一出,真是引发各方关注。
其实,虽然中国有汽车的历史不过百年出头,但有公车的历史可是不短,关于不同级别的官员乘车坐轿的问题,历朝历代也都有相应的规章。比如唐朝和北宋,就不准官员坐轿子,只能骑马,而到清代虽然坐轿子成了常态,但什么级别的官员坐什么样的轿子,不同级别的衙门配多少轿夫,也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在四川省档案馆的巴县衙门档案以及南充市档案馆南部县衙门档案,我们至今还能看到有关的记载。
“公车”变迁
唐朝,宰相也骑马上班
隋唐到北宋几百年时间里,文人士大夫都以骑马为荣,除了一些重大场合———比如像前面说的皇帝接见使臣之类,会出现一些坐车的情况外,包括宰相在内的官员们平常都是骑马上班。
说起古代的公车,现在的人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轿子。要说中国最早坐轿子的人可能是我们四川人大禹,《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所谓“四载”就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而所谓“欙”就是原始的轿子,意思是说大禹出门治水,在河里坐船,在路上坐车,在山里坐轿。你看这和大家想象中大禹拿着锄头去挖沟相差多远?但就当时的条件,要说大禹多么享受也谈不上,那轿子就一张木板两个人抬,只能说减震好、不会晕车。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轿子都是这个样子的,你看唐代经典的《步辇图》,大唐最高领袖唐太宗见松赞干布的使者,就是坐着木板让宫女抬着就出来了。
但其实在宋代之前,轿子都不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只是在显示身份的时候偶尔为之。因为轿子的交通效率并不高,一顶轿子至少需要两个人抬才行,速度慢而且轿夫需要经常休息。而用轮子的马车或者牛车,几乎可以跑一整天。
那究竟是用马拉还是用牛拉好呢?看起来似乎用马更好一点。所以开始时马车一般都是级别高的人坐,比如在西汉初年,因为国力太弱,皇帝坐马车,而将相只能坐牛车。后来条件好,什么人只要有钱都可以坐马车了。于是贵族又以坐牛车为时尚了,而且还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坐牛车。
到了隋唐,大家觉得坐车不够爷们,必须骑马才有男人味,所以隋唐到北宋几百年时间里,文人士大夫都以骑马为荣,除了一些重大场合———比如像前面说的皇帝接见使臣之类,会出现一些坐车的情况外,包括宰相在内的官员们平常都是骑马上班。
进入宋代,一个重大的革新是将肩舆和歩辇上的乘椅躺椅改造成为全封闭的轿厢,这种新式轿厢不仅外表华丽,也大大提高了轿子的私密性和舒适性,这也就是所谓的“暖轿”,从此以后,真正意义上的轿子才算是正式诞生,并且逐渐成为很多“士人与豪右”竞相使用的交通工具。所以现在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能看到有许多骑驴推车赶车的,也可以看到许多轿子。不过当时的舆服制度仍然有所约束,宋太宗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赵普有足疾,被宋太宗特许乘檐子(肩舆,用竿抬,无屏障),赵普感激涕零竟上表谢恩。
毕竟轿子是人抬,感觉比车子高级,而且刮风下雨出太阳都不用怕,这样的生活才够舒服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轿子而不坐车子。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不过乘轿在宋朝终究还是不符合道德主流,因此当有人要送王安石一顶双人抬的轿子时,他就很生气地发问,为什么要用人代替牲畜?
舆服之规
几匹马拉,几个人抬,什么颜色,都是有规定的
三品以上官员许坐绿呢大轿,仪从有杏黄伞一把,另配有圆金的青扇两把,旗枪六根,金黄棍两根等。而四品以下官员许坐蓝呢大轿,道、府级别可用杏黄伞一把、青扇一把及回避牌、肃静牌各两面等;州县正官则只许用蓝伞、青扇各一。
和现在一样,车轿虽然是交通工具,但很多时候也是显示身份的一种方式,所以历朝历代在这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乘车方面最早的较完整的规定,是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颁布的一个文件,这里面除驾车马匹数量之外,甚至对颜色都有具体的要求:官品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车左侧漆成红色,而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侧都漆成红色。另外就是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 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增覆盖。
汉代有关乘车的规定延续到魏晋,而且这些规定从现在来看是非常严格,比如你要自降等级都不行。有一次汉宣帝祭祀,刚好遇到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参加这个祭祀的韦玄成按规定是应该坐驷马之车的,但他图方便就没坐车而骑马过来了。这事被皇帝知道后,韦玄成受到的处罚是,“削除封国,降为关内侯”。
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很担心养尊处优的轿车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未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其后逐渐形成一整套规定,比如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其余的只能骑马,而武官只能骑马。但这规矩没坚持多久,从景泰到嘉靖以后,百官几乎都乘轿出行,骑马反倒非常罕见,连乡下的小地主都要坐轿子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著名的明朝首辅张居正,他千里迢迢回到荆州老家坐的轿子居然是32人抬的,要知道皇帝平时坐的轿子也才16个人抬!而这个轿子有卧室,有会客厅,还有厨房、卫生间,相当于带了一个套一的房子出门。而嘉靖时期,左都御史张永明就弹劾南京太仆寺卿王某。王某在赴任时和家人坐八抬大轿3乘,四人大轿4乘,总共用了340个扛夫和轿夫,一日花费差银40余两;从南京到陕西三千里路,浪费差银不下千两,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
清朝建立后,因为清朝是马背上起家,所以特别规定满族在京官员都不能坐轿,要坐轿子必须特批,而汉族官员则根据级别和中央、地方的区别分别有相应规定。满人不能坐轿的规定在康熙时就慢慢被突破,但规定中有关轿子的制式却遵守得很好,每一个级别的轿子花色、搭配都不一样,越级是要被重罚的。比如三品以上官员许坐绿呢大轿,仪从有杏黄伞一把,另配有圆金的青扇两把,旗枪六根,金黄棍两根等。而四品以下官员许坐蓝呢大轿,道、府级别可用杏黄伞一把、青扇一把及回避牌、肃静牌各两面等;州县正官则只许用蓝伞、青扇各一。
经费问题
皇帝的车用了几百年,官员坐轿子还是租的多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现在皇宫中皇帝用的车,还是唐高宗时候制造的,这辆车一共载着皇帝去了三次泰山,去的其他地方更是不计其数,从唐朝到了宋朝,依然很好用、很稳当,放杯水在上面也不会摇动。
说完了公车的变化和公车使用的规定,现在要说到大家最关心的经费问题了。
和现在一样,官员必须要到一定级别后,交通工具才由国家提供。比如在汉代,二千石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可以获得国家配的专车。《汉书》就提到朱买臣当会稽太守当天,“长安厩吏乘驯马车来迎”。而基层的衙门,也有车辆,但并非官员专用。比如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最早就是沛县的官车驾驶员,掌管养马驾车,负责迎送使者。但大部分官员的车还是自备,而且自掏腰包。
到了唐代,因为如前面所说,大家都是骑马,坐车对皇帝来说都是很少见的,所以大家用起车来其实还是很节约的。说来人们可能不信,唐高宗制造的玉辂(当时皇帝出门坐的车子叫辂,车上的轿子,叫做舆),经历了武则天、唐玄宗……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现在皇宫中皇帝用的车,还是唐高宗时候制造的,这辆车一共载着皇帝去了三次泰山,去的其他地方更是不计其数,从唐朝到了宋朝,依然很好用、很稳当,放杯水在上面也不会摇动。
到了宋仁宗,觉得怎么也该换辆车了吧,就请天下最优秀的工匠新制一辆车,结果新车坐着总没旧车舒服,后来在元丰八年新年朝会上,现场出现事故:新车被砸坏,还伤了好几十个人。以后的皇帝再也没动过换车的念头,老实坐那辆旧车,直到北宋末年,这辆车被金兵掠走,不知所终。
皇帝一辆车用了好几百年,官员的轿子呢?跟“公车”一样,“公轿”(当时叫官轿)一般也是要到一定级别国家才给配。比如清代,中央的官员至少要三品才可能有官轿。
那些不够级别坐“公轿”的怎么办呢?按照级别,该坐哪种轿子,自己花钱买去。要是买不起呢?只有去租。像康熙时的查慎行,和皇帝关系很好,但品阶太低,没有官轿,只好自己掏钱请轿夫,他就曾写道:“付轿夫七日工食,文银四两”。
当然,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官衙里有公费的官轿轿班和成套仪卫,这些被称为“伞扇轿夫”的人员,和诸如衙役、仵作、门子、更夫等一样,属于“载粮民籍”,每个月定期领取食银,人员的数目一般也有定额,不能随意更改。在现存于四川省档案馆的巴县衙门档案以及南充市档案馆南部县衙门档案中,我们都还能看到相关的记载。比如南部县一份档案记录了该县自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到五十七年七月十五日间,任内经管铺司、仵作及各役工的食银两数目,其中显示该县衙轿伞扇夫共七名,每名每月的食钱为五钱。
总的来说,“公轿”还是有限,很多时候其他官员还是得自己掏钱解决轿子的问题。所以,在古代租轿子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宋徽宗时期,汴京城里就已经有了许多专门出租轿子的店肆。
《成都通览》也记录了清末时候成都租轿子的行情:如果请轿夫包吃的话,一个月一个人1500文的样子,如果不管伙食,就要3000文,一般一顶轿子要招三个人才行。买轿子可以到升平街、蜀袜街去,蓝呢官轿要20两银子,而一般的布轿只要8、9两银子。如果临时喊轿子,就像我们现在打车一样,40文起包走四条街,超过了每过一条街多5文。
回头说到轿子普及的宋朝,关于轿子,还有一种独特的论调:就在北宋官员坐进轿子后不久,北方的金国就驱马南下,把宋徽宗、宋钦宗给抓了,这就是靖康之耻,北宋就这么灭亡了。赵构跑到杭州,建立了南宋。但他似乎没有思考过轿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轿子的一些使用限制被取消,慢慢成了主要的出行工具,不但官员要坐轿子,就连占卜的、卖艺的都要坐轿子,民间新娘坐花轿的传统也来自南宋。坐在轿子里的老爷怎么能打赢骑在马背上的勇士呢?结局在轿子里就已经注定了啊。不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听起来还是让人感慨。
新闻推荐
“喂,老板,炒银吗?” 接到电话你小心 27人被控借白银投资诈骗61人538万余元,昨在南充受审
真实的骗局■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成立投资公司■虚假的“分析师”与业务经理、业务员互相配合,引诱被害人在虚假平台上反复操作■被害人的钱通过网上银行,以消费购买物品的形式,进入犯罪嫌疑人在第...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