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静今年初南部县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已
□本报记者 许静
今年初,南部县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这已是南部县连续四年获此殊荣。
“成绩的取得,与重技术、重管理,走合作化道路密不可分。”南部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两大“良方”提升粮食优质率
2月20日一早,南部县定水镇西河坝村的300亩优质粮示范基地已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村民们正忙着水稻育苗,“秧苗旱地育,栽秧靠机械,省时又省力,增产又增收,科技种粮硬是好!”该村60多岁的村民杨志刚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今年南部县在全县范围内首次成规模地推广了旱育机插秧技术。普通水育秧1亩可栽植10亩,而1亩旱育秧苗能满足25亩稻田栽植。据该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计划种植水稻31万亩,其中三分之一的田将采用旱育秧技术。
“要破解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必须走科技增收之路,以示范片和优质粮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连片整体推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金量。”南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何海燕表示。
去年来,南部县围绕“科技增收,连片互动”的思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普及麦/玉/豆新三熟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健全良种推广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农村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同时整合良种补贴、现代农业、标准良田建设、农机化推广等涉农项目,以县内国省主干道路为辐射源,打造大春、小春、晚秋等示范现场3万亩以上,建成水稻、玉米、小麦等多个优质粮示范基地11万亩。
“科技带动,示范效益”两大良方,使全县粮食生产平均优质率突破52%。
两大机制破解两大瓶颈
“周大爷,今年大春生产进展还顺利吧!”“谢谢陈站长,玉米都育完秧了。”2月14日,南隆镇袁家桥村54岁的周德平带上锄头,正准备到田地察看玉米苗长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陈开林来到他家提供技术指导,两人随即一道走向庄稼地。
“目标倒逼,农技人员必须真抓实干。”陈开林告诉记者,袁家桥村是他提供技术指导的重点村之一,全村粮食产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年终综合考评。
这是南部县为突破粮食单产和技术含量不高两大瓶颈,采取的粮食生产目标考核制。据介绍,每年年初,全县将向各乡镇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粮食增产乡镇实行重奖,对目标未完成的乡镇严格问责;同时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定目标、定任务、定区域、定奖惩等“四定”目标管理,激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抓生产,为稳中求进、促进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严格的考核机制既提升了农技人员想干事的激情,也营造了干成事的环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2010年基础上增加5000亩,达到171.8万亩,而粮食产量却达到69.4万吨,较2010年增产206万吨,增长3.89%。
两大模式稳定耕地面积
南部县是典型的丘陵县,短期内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让留下的人愿意种田?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南部县探索出了两大模式——
在定水镇双合村,该村1000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并成立了南部县何家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甜高粱产业。
“土地流转之后,可以就地打工,不到3个月就能收入4000多元。”该村原村支部书记何育武告诉记者,该村地里位置偏僻,村民收入主要来源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曾经一度因为无人种田使得部分农田撂荒。
为鼓励留下的农民在土地里 “刨金子”,该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愿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按照一年300元/亩价格给农民支付土地租金,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保证了土地产出,也增加了规模种植的效益。
据南部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部县积极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情况新变化,全力以赴抓面积稳定,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截至目前,已培育发展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5家,依托县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面积8万亩。
激活机制、创新模式,南部县正大步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康庄大道上!
新闻推荐
南充市贫困人口多、贫困地区广,扶贫开发难度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后,南充市有4个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38个贫困村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但该市根据...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