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名州 苏轼的阆中印记
雨后远眺阆中古城。贡院苏轼书法“会经堂”。集苏轼书法“中天楼”。将相堂成为后世励志教育基地。状元洞石壁上苏轼手书”将相堂“。
□吴晓彬 文/图
对古城阆中,笔者神往已久。暑期应友人之约,偷得几日闲暇,直赴川北。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阆中,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同列我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四大古城,自古就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苏轼曾写诗赞曰: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
我们专程为这位眉山老乡而来,在雨过天晴的东山园林,在华灯初上的古城楼宇,找寻千年前苏轼在阆中的身影。
在阆中现存楼阁中,始建于唐的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被称为“阆苑第一楼”。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二楼北外檐有一匾额,上书“粲然名州”,为苏轼行书笔迹。这幅取自苏轼书法《颍州祈雨诗》《寒食诗》二帖的集字,称得上对阆中的精确概括。浸润在阆中三国文化、醋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嘉陵文化之中,我们仿佛置身历史的粲然烟云。
华光楼廊院石壁上,刻有苏轼楷书“灵景”二字。晋人左思有句“灵景耀神州”,唐人谷神子也说“千岩万壑,莫非灵景”,轼书“灵景”当为赞美阆苑风光无限。登楼远眺,丹青城郭,嘉陵山水尽收眼底。
我们就从华光楼出发,追寻苏轼的阆中印记。
查阅苏轼行迹,他曾两次经过阆中并短暂停留。
嘉祐元年(1056)三月,巴山蜀水已是春回大地,草长莺飞。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做好了赴京赶考的准备,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出眉州,过成都,拿着成都知州张方平给欧阳修的“推荐信”,上阆中,翻米仓山,沿着褒斜谷曲折陡峭的古栈道,发横渠镇,至凤翔,进关中,然后东向而至长安,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于五月到达汴京开封。父子三人名动京师,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途生涯。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洵去世。苏轼与其弟从水路护送父亲灵柩归里之后,于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携眷又过阆中,第三次前往京师。这是苏轼最后一次亲近巴山蜀水,此后,他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故乡,只能在梦里在诗中寄托对眉山、对峨眉山的思乡之情。
苏轼经过阆中时,其伯父苏涣任阆州通判并领州事(代理知州),是清正廉明、百姓拥戴的好官,苏轼兄弟视之为楷模。苏轼兄弟在阆州时曾拜访亲友,游览风光名胜,阆中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印象。
阆中市城东嘉陵江对岸的东山园林,是一处名胜荟萃之地。林木幽深,高山流水,小桥飞瀑,绝尘脱俗,北宋状元洞便镶嵌其间。这处古遗迹又被称为读书洞,相传为北宋阆中有名的三陈(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少时读书的地方。其中尧叟、尧咨先后中状元,尧佐官至宰相,故此处又称“状元洞”“将相堂”,“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宋阎苍舒《将相堂记》载:“故天下皆以陈公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洞口石壁之上,“将相堂”三个近半米见方的楷书大字,为苏轼所书,并落有“嘉祐元年眉山苏轼”题款。行笔规整,庄重得体,充满“将相”的雍容之气。据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载:宋雍子仪家于阆州将相坊建会经楼。贮经史子集三万余卷,苏轼为题额。“读破文章随意得,诗书教子真田宅”(苏辙诗),这里还有宋真宗御书“紫薇亭”以及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题诗,可见阆中文风古来尤盛。
阆中城南有一山,曰锦屏山,又叫阆中山,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似屏”得名,杜甫甚至赞其可与嵩山、华山媲美。山中碑林长廊,内存阆中古代碑碣、石刻200余件,有唐画圣吴道子画、宋陆游画像碑石刻等罕见珍品。笔者在这里也见到了苏轼的诗作笔迹刻石《送渊师归径山》。“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情真意切,诗意盎然,笔法严谨,刻画有度,可谓锦屏山色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阆中城中“东坡元素”也随处可见。
古城内清代四川贡院,是全国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从试场经纬、登科博览到鹿鸣盛会,古代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立体呈现。贡院“会经堂”匾额,为苏轼笔迹并配有落款“轼书”,笔走游龙,丰腴飘逸,系苏轼代表书体。
阆中在清代作为四川省会二十年,川北道署是阆中历史地位和政治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后院立一石碑,上面四个大字“天鉴在兹”,也是苏轼书法,一笔一划,入石三分。官员的所作所为都有老天在看呢!心地清白,天地可鉴,这是苏轼廉洁思想的表达。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天鉴在兹”就是他在被贬谪时所书,表明他为官的初心。川北道署将这四个字翻刻于此,对今天的为政者也不无警醒。
火神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古代阆中人祭祀火神,在南门外建火神庙,又在南街进屏江街口建火神楼。进口大门有一匾,楷书“德厚流光”也是集苏轼书法。语出《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谓德泽深厚则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阆苑十二楼”中还有一座楼闻名遐迩、万不可漏,在一大片飞檐翘角的古城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古城的街道以它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这就是被称为古城“坐标”的中天楼。登顶此楼,视野开阔,古城风光一览无余。令人称奇的是,作为古城的建筑“十道”中枢,四面都有“中天楼”楼名,其中一面为集苏轼楷书,落款为“苏轼书”并“子瞻”印。字迹笔力遒劲,风神秀伟,与中天楼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如果说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建筑地标”,苏轼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地标”。苏轼之于阆中,在他波诡云谲的宦海生涯中只是短暂的过客。但他一直没有离开,今天阆中街头随处可以发现的苏轼墨迹,当地对东坡文化润物无声的传承,就是最好的诠释。
我们却要离开了,和朋友依依惜别,去寻觅下一个东坡。
新闻推荐
接到24个咨询、投诉由论坛发布并转到部门调查处理“三国源论坛”一周帖文简析
8月11日至17日,南充新闻网“三国源论坛”共接到24个咨询、投诉,均由论坛发布并转到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其中,已回复诉求1...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