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河:一条小河波浪宽
曾经,阆中市思依镇杨家河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如今,杨家河村已跻身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阆中小九寨”的名声越来越响。
杨家河村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转型的呢?
“开始的出发点不是乡村旅游。我们想发展香桃产业,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吸引游客来乡里玩。”杨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赵启宪介绍,2017年4月,枣碧乡买进3只竹筏,供杨家河麻板桥水码头的游客免费使用。没想到,3只竹筏在不到一个月内迅速蹿红。村里决定对参加竹筏项目的游客每人收5元,用于人工和安保开支。当年9月,村里再购进8只竹筏,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麻板桥水码头有了32只竹筏、4条乌篷船、2艘泛舟船,乘坐价格统一调整为20元,杨家河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
“高峰时,麻板桥水码头的日收入有1.4万余元,说到底,还是杨家河的美景留住了人。” 思依镇党委书记敬中恒说。
2018年、2019年杨家河水上旅游项目门票收入分别达50万元和70万元。扣除人工成本,其余收入全部用于村里产业发展, 每年可解决约250名村民就近务工,全村近一半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乡村旅游,思依镇全力构建农旅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高标准建成6000余亩花椒产业园;在贫困村建设9个总面积1万余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种植吊瓜、芍药、猕猴桃、柚子、香桃等,通过赏花游、采摘游、体验游等方式,延伸旅游内涵,吸纳30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2019年, 思依镇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
“我家种了8亩皇桃,今年初挂果也不错。有200多位来自成都市、南充市还有陕西省西安市等地的游客,到园子里采摘。我足不出户就卖了6500元的皇桃。” 杨家河村一组的李映芳说。不止是桃,村里的土鸡蛋、手工挂面、野菜,都成了游客眼中的俏货。
从传统农业到农旅融合发展,杨家河村发展到今天,本质上是把握差异化、走“错位”发展的结果。
2019年底, 思依镇经充分调研,规划出以杨家河为中心,辐射全镇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采用以点带面、“一村+多村”模式,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目前白溪濠流域建设了长20公里、宽10米的沿河旅游通道, 沿线多个景点的建设已全面启动; 向杨家河上游延伸发展10公里, 充分挖掘铧厂河村的宋氏祠堂宗族文化;招引业主投资2000万元,在黑牛河建设漂流项目,串联已有的大益湾村乡风文明体验基地等景点,形成闭合旅游环线,将惠及全镇近3000户群众通过乡村旅游创业增收。
(张晓东 刘晓钟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阆中、南部和西充采取激活旅游市场、发展电商产业、破冰数字经济等措施,为提振经济增添热动力壮大现代服务业 激活发展“新引擎”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西充、阆中记者站提供">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西充、阆中记者站提供"target="_blank">●本报记者李奎...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