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食野生动物 共建文明餐桌
●本报记者 唐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滥用、滥食野生动物的话题引发人们关注。四川省发文要求“保护动物我做起,拒食野味守法纪”,对“舌尖上的文明”进行了行为规范。拒食“野味”,如今是否已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为?监管部门又采取了哪些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俗话说,病从口入。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再次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进行思考。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后,市民餐桌上的食谱也悄然发生着改变。5月26日上午,在阆中市一家小餐馆内,店员们分工合作,厨师忙着准备中午的饭菜。“我们店曾经最吸引食客的就是特色野味,来吃的食客也不少。”餐馆老板吉平坦言,店里过去主打野鸡、野鸭、野兔、野鸟等特色野味,“野味”是餐馆的招牌菜,但是疫情发生后,野味就成了“砸牌菜”。“野味肯定是不能卖了。在恢复堂食前,我就绞尽脑汁,思考着餐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要让餐馆经营下去,就必须创新菜单,想法子把餐馆重新经营起来。”吉平说。
在南充全面恢复餐饮营业后,吉平重新制定了一份新菜单,但凡与野生动物有关的菜品统统换掉,以笋尖肉片、豉汁蒸排骨、啤酒鸭、豌豆汤等家常菜吸引食客。
记者走访市区的部分农贸市场和水产专卖店看到,牛肉、猪肉、鲈鱼、多宝鱼等产品种类繁多。“我们卖的东西都来自规范的进货渠道,并且手续齐全。”在顺庆区一市场内,摊主刘祎说,自己从事水产生意多年,一直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从来不敢越界。记者发现,猪肉、牛肉、鸡、鸭、鹅等都是养殖场养殖的,经营者都有相关资质。对于政府部门提出的文明餐桌拒食野味的倡议,大部分经营者都表示听说过,并且主动积极遵照执行。
“我老家在偏远山村,小时候经常在大人的带领下,到山里抓捕蛇、野兔和竹鼠等‘野味’吃。这些年,随着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更不敢去猎捕及食用这些野生动物了。”在南充一家企业上班的林爱国说,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管住嘴,拒绝食用“野味”。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不支持。正在西华师范大学读大四的李萌表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野生动物可能是寄生虫和病毒的携带者。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拒绝食用“野味”应成为基本常识。我们不仅要拒绝吃“野味”,更要拒绝交易“野味”。“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也就没有杀害。”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南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等多家单位,对全市涉野生动物场所以及菜市场、花鸟市场进行地毯式排查,核实养殖经营手续是否齐备,指导做好疫情防控和宣传,坚决打击、禁止市场销售、运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下一步,南充市对非法收购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保持长效监管。切实做到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杜绝野生动物上餐桌。
■声音
野生动物自带“病毒库” 食用存在巨大风险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消费者喜欢吃“野味”,以为其具有“滋补”的功效,却不知道野生动物是天然的 “病毒库”。有研究表明,大多数野生动物通常携带大量寄生虫、 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如蝙蝠可携带冠状病毒、 狂犬病毒等病菌,旱獭可携带鼠疫耶尔森杆菌,这些病原体可以在人类猎捕、运输、饲养、宰杀、储存、加工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传染给人,导致人感染、发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许多市民已意识到野生动物自身携带多种病毒, 食用野生动物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同时每个人还应做到“管住嘴”,以实际行动,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新闻推荐
南充市文艺战疫书画作品展暨大型爱心义捐活动举行妙笔寄真情 翰墨颂英雄
本报讯(记者冯方雄)文艺聚力战疫情,翰墨丹青颂英雄。为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表达崇高的礼赞和敬意,5月25日,由市委宣...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