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与深情低回

四川日报 2019-12-13 06:05 大字

——序何永康散文随笔新著《野墨集》

□伍立杨

何永康先生与副刊渊源深厚。坚持于副刊撰文、发表,数十年如一日,在今之中壮年作家中,可谓历时甚久;其所经常露面的副刊阵地,诸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今晚报今晚副刊、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又可谓名头甚响;至于其所刊布的文章文心绵密、文笔洒脱蕴藉,则又可谓文质颇高;对于副刊文章的变法,也即文体的考究,运笔与构架的试验和实验,则又可谓颇具探索性。

作者著文,运用了全新的甚至相当偏僻的材料,也喜欢采录考古新发现中有趣的典故,来考见一时的社会风俗、时代心理,再把历史的呼吸,历史的全景和节拍,缩入到叙述里面去。用动态的知识追索静态的历史秘密,深入浅出,深入奇出,深入妙出,用“第三只眼”探骊寻幽,串联起几乎贯通古今的文明脉络。“饮食关乎一日三餐,看起来似乎很微观,其实却蕴含宏大的社会意义”,非仅如此,那反复渲染定位为“孤清”的深沉人生感喟,以及古今文艺家挣扎于现实窘况的令人心悸的梳理……“一多先生的烟斗里已经没有烟卷了,我多想给他点燃一支”……弥散着多少风吹雨打雪满头的心头滋味,此即不以辨证为目的,却能尽辨证之用。

永康先生的观察,一是叙述观念的革新,另一面就是内容的深切变换。其最大要件,就是将历史的、生活的背阴处移动到灯下和明亮的地方来,把寻常的历史图景换成足以代表历史生命的途径,并以此途径来沟通现代人的感情意识。这样,历史的干涸图景顿时活跃起来,换算成跟今人一样的活动的人生。在此,我们惊讶地见识了古人苦闷、寄托、喜悦和创造,见识了他们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期盼,即是古代绚烂不灭的余晖。世界、社会、生命的时空距离,就在这再发现的奇异注视中,得以打通。这样得来的历史观念,非特不是从前一味的单纯的灌输,问道于盲;反而变成了生命的融合及再生。它生面别开,我们也眼界大开。

《故居、故居》《阆中食味》,叙事从容,落笔令人耳目一新。历史与土地多少隐晦不彰的细节,甚至遗落在家常风土中习焉不察的细故,皆经作者明睿的头脑和眼光,重新收拾打量,从而赋予了其与生命、人生的血脉关系。对于史地的叙写,无论是巴蜀各地或者神州佳胜,此即是从“映照岁月的深邃”,到“洞悉历史的原始”。包括世人视为当然的平淡无奇掌故,一经作者的抉发放大,遂为主体综合探察之一分子,意义顿显,原来它同我们今日如是的人生,有着曲折而又直接的联系。

书名《野墨集》,野墨的野,恰切道出作者观察的新奇,议论的透辟,思维的不羁,行笔的蕴藉,文气的野逸。

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系列文章,则论文心、文事。诸如文而优则艺、作家与经济境况、文艺圈子的是是非非,诗歌繁荣背后的风险,段子手何以冒名文坛红人等已然社会化了的文坛纷纭现象。论及文事的衰败、朽坏,并不疾言厉色,但却于其所以然的因由,一语道着,入木三分。既在前人基础上发挥,更敏锐抓住为人所忽略的细节,层层剥笋,多边荡开,创获颇多。这种有如点穴般的评弹见解才真正使现象面目原形毕露,无所遁逸。

永康先生述及文章的老味、药味,静气、仙气、开阔之气……娓娓道来,不枝不蔓,后记中又借烹饪的境界来谈文章的气味:

“我是在努力尝试把散文、随笔、杂文、札记、小品等等一锅烩,再吸收一些哲学、史学和诗学的营养,试图逐渐形成一个非驴非马的文体。”

这番夫子自道,正可见其综合的心力思考以及技术手腕。他的这种试验作品,文笔不枝不蔓,稳健从容,清隽而不乏纡徐的理致,很能慢慢释放大自然惊心动魄的万千气象。其间潜藏一种典雅之美,若有深意存焉。这是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文笔连通到历史与时间的深处,议事的周到、观察的深情,袅袅不尽的情怀凝注笔尖,故而即令许多他人叙写过的题材,文字也因独到的表述而不同凡响。

(限于篇幅,本文有删节)

新闻推荐

阆中山羊选美 最美山羊登台领奖

养殖农户介绍经验。□特约通讯员张晓东文/图“经过评委综合打分,4号山羊从十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被评为博...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