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西行志愿者的火花

半岛都市报 2019-07-16 05:26 大字

李晶鑫一家在赛里木湖边的合影。

李晶鑫一家三口合著的《西行1+1》。文/半岛记者刘雪莲

图/受访者提供

一年时间,一位青岛律师,一家四口,举家搬迁到新疆,只为圆律师的援疆梦。已做到岛城知名律所高级合伙人的律师,割舍下青岛一年的事业;刚刚考上青岛九中的大儿子,办理一年休学,从事教育行业的妻子携两岁半的稚子随行……

近日,青岛律师李晶鑫一家合力著成的《西行1+1》正式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他携带妻儿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点滴。记者采访李晶鑫,听他讲述他和他的家人,在遥远的西部边陲城市伊宁工作和生活的一年。

■年轻律师的澄亮眼神

埋下西行志愿者的火花

李晶鑫,2017~2018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志愿者律师,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李晶鑫一家四口在新疆伊宁度过。《西行1+1》就是一家人为这一年写的书。

援疆前的李晶鑫,自己是众成清泰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从事教育行业的妻子,是他最得力的贤内助。15岁的大儿子刚参加完中考,被青岛九中基金班录取。2岁半的小儿子活泼可爱。

做出举家搬迁、援疆一年的决定,李晶鑫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最早的冲动始于2015年。

2015年11月,作为青岛律师协会的代表,李晶鑫与其他几位律师同行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看望在那里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青岛律师潘延鹏。当时,潘延鹏在青海做“1+1”律师已经4年了。

“他的眼神真的很亮,是那种在西部待久了才会有的眼神。”从潘延鹏的眼睛里,李晶鑫感觉到了一种澄澈与明净。两个人彻夜长谈,李晶鑫了解到援助律师的孤独,了解到环境的恶劣,没有高压锅,连饭都很难煮熟。但是,当潘律师说起那些传奇般故事的案例,脸上却洋溢起一种幸福与自豪的笑容。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李晶鑫有了当志愿者律师的冲动,“年轻律师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不过,连李晶鑫自己也没有想到,仅仅隔了一年,这个想法竟然实现了。当2017年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时,李晶鑫第一个报了名,并最终通过审核,如愿成为志愿者。

离开青岛一年,业务损失、客户流失、收入锐减之类的障碍,李晶鑫自己早已考虑很久,“公益和挣钱不能兼得。”

全家同往法律援助地新疆,原以为要做很艰苦的思想工作,没想到也非常容易地完成了。

最大难点在于李晶鑫的大儿子李闲驰。他那时刚参加完中考,被青岛九中基金班录取。李闲驰一同前往,就意味着要休学一年,而高中三年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好多亲朋好友提出质疑:耽误功课怎么办?玩野了怎么办?

而全家人的共识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比起丰富的阅历、深刻的体验、助人的快乐,这又算得了什么?

李晶鑫的同行兼好友、文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殷启峰在谈到好友的援疆行动时说,律师是一种将时间卖给客户的职业,客户常常高价竞争优秀律师的有限时间,律师客户给予的信赖也倍加珍惜。一旦长期远离,有的客户难免怅然若失。对于步入收获季的律师,拿出一年时间去做公益,是一个很难割舍的决定。离开大客户,贴近老百姓,放下效益,追求道义,其实是在体验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也是对律师职业本源的反思。

殷启峰认为,“西行1+1”本是律师个人的执业安排,但是把全家都调动起来,就需要下很大的决心了。

■一年当两年用

创办伊宁援助律师调解室

2017年7月13日上午,2017年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在启动大会上,全国120人的志愿者团队中,山东人21位,其中青岛人5位。

李晶鑫从北京回来,稍作调整,就准备出发了。出发前两天,他给亲朋好友发了封电子版的辞行信。

在这封辞行信里,他列了此行的主要任务:一是用心办好项目要求的至少25件法律援助案件,争取为西部边陲的老百姓留些许公平正义;二是参与当地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尽一点绵薄之力;三是工作之余在新疆丝绸之路上募捐几个希望书屋,为身处贫困的孩子留下一片朗朗书声;四是以一个普通家庭为单位凭心苦旅,重走丝绸之路,体味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兴衰荣誉与中国梦想。

李晶鑫是2017年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中唯一一个携全家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一定是把这一年当做两年来用的:登记咨询870人次、代书130余件、代理案件51件、成功调解纠纷17起、化解各类矛盾11件涉200余人、举办各类讲座26场、录制讲座课件八讲……

援疆一年,最让李晶鑫感到欣慰的,就是创办“伊宁‘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律师调解室”。

李晶鑫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法院的审判工作压力较大,不少案件难以得到及时的审理。这就使得弱势群体的维权变得更加艰难和漫长。面对着受援当事人焦灼的眼神,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大调解。

李晶鑫《关于设立“伊宁‘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律师调解室”的报告》,很快得到了伊宁市司法局的批准和支持,调解室在2018年元旦之前挂牌成立。

来法律援助中心咨询的,三类案件最多,一是农民工欠薪和工伤,二是房屋(含商品房)买卖和消费侵权,三是婚姻家庭和继承。通常房屋买卖和消费侵权不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只提供法律咨询。婚姻家庭案件分布时间基本均匀,农民工案子则集中在年底爆发。

进入2017年11月,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已经落了几场雪了。不少建筑工地陆续停工。法律援助中心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到了2018年元月达到高峰。有时候20平方米的办公室挤着好几拨人。能调则调,渐渐地,调解成了李晶鑫办理援助案件的主题思路。

调解农民工案件,李晶鑫抓住牛鼻子,那就是包工头上面的建筑公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劳务费的替代清偿责任和人身伤害的连带赔偿责任,都会促使建筑商责成包工头解决问题。比如四川阆中农民工樊某人身损害赔偿,就是通过向其包工头的发包人即建筑公司加压实现维权的。比如调解包工头拖欠当地妇女种树费用的问题,就是“威胁”包工头要以法援中心的名义给市政局发函,让他以后不容易在伊犁再揽工程。于是,包工头服软,两个小时内达成和解。

农民工的维权问题那么多,在李晶鑫即将结束援助工作时,他编写了《农民工维权69问》,印刷了5000册,捐赠给当地的农民工。

■给当事人垫鉴定费

把自己定的戒律给破了

在去新疆当志愿者之前,李晶鑫给自己定了几条戒律,包括不接受当事人好处、也不为当事人垫钱。李晶鑫有着律师从业多年的理性。但是,他不为当事人垫钱的戒律,还是打破了。

2018年元月6日,哈来日晗的舅舅给李晶鑫打电话说,“李律师我们在这儿实在待不下去了,能不能占用一下您的休息时间,我们见一下您,就回阿坝了。”

哈来日晗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彝族汉子,家在四川边远地区的一个偏僻山村,从2017年开始,跟着亲戚来到伊宁市打工,不成想,2018年5月25日,跟着包工头王某在一处三层民宅施工时,被塔吊击中颈背部,脸部着地摔了下来,导致六颗门牙脱落。哈来日晗汉语讲得很差,也不会写,加上门牙缺失,沟通起来很是困难。2017年9月27日案件第一次开庭,法庭组织调解,哈来日晗说,“我已经花了好几万了,我的妈妈现在病了,给我赔四万就行了,少了不行。”对方对基本事实不认可,说出于人道主义,可以给一万。调解破产了。案件要申请伤残司法鉴定,可他又拿不出鉴定费用。李晶鑫想为他申请减免鉴定费用,可哈来日晗认准了本地的鉴定机构会偏袒被告,不同意本地的鉴定机构鉴定,异地的又不好申请。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