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导师鼻祖落下闳

南充晚报 2018-09-21 03:02 大字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蕴藏朴实农种经验的“二十四节气歌”,千百年来给中华大地辽阔沃野带来收获和憧憬。但是,你知道参与编订《太初历》的“春节老人”吗?他就是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昨日,记者采访了四川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师大文学院教授杨小平,了解到落下闳一些鲜为人知的伟绩。

受命进京 参编《太初历》 隐士成显吏

落下闳(字长公)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因精通天文、数学、物理等知识,在汉武帝初年,被征召入京,参与《太初历》编订。他还是古代天文学“浑天说”创始人之一。

因为史料不足, 已知史料对落下闳生平介绍甚少。杨小平介绍,根据1985年编印的《思依区志》,相传落下闳为阆中桥楼乡人。桥楼乡存有观星遗址,落阳山上有观星台,虽已损毁,但仍存残垣。当地还有闳庙子、长公殿等。

2013年,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于落阳山上相继恢复长公殿和闳庙子, 并建有落下闳塑像。南充市气象公园落成,其大门石阶之上, 就有巨大的落下闳青铜像。在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内,也有巨大的落下闳雕像。

杨小平介绍,与落下闳同时代的司马迁在著史时,写下“巴落下闳”,确定其籍贯为阆中, 但是对其姓氏并未区分明确。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版《辞海》对落下闳介绍称,姓落下,名闳,西汉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精通天文,擅长历算。受武帝征聘, 官居太史待诏。《大中华词典》、《大辞典》等均载“落下闳,姓落下。”

古代巴郡阆中尚天文,少年时代的落下闳就勤学苦读。年龄稍长,即用铜壶制漏仪,用竹竿测日影,逐渐小有名气,并得到同乡———西汉“三谯”之一谯隆的赏识,后被推举给朝廷,从一个隐士入朝当差,成为显吏。

多项创举 二十四节气对农事影响巨大

杨小平介绍,《太初历》与古历相比,有4个方面创举。其一,《太初历》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其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一直沿用至今。其三,《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并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其四,《太初历》 推出了135个月有23次交食周期的规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初历》 解决了历法与民间生活习惯的矛盾。 以往的历法是以十月为首,一年排序为冬、春、夏、秋四个季节。而《太初历》重新确定了春、夏、秋、冬的顺序,将农历孟春正月定为岁首,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的开始。使国家历史、政治上的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年度协调统一。

《太初历》还解决了历法与民间农业生产劳动的矛盾。 中国古历是伴随农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 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是我国古代的经济命脉,而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 它对历法有很大的依赖性。 落下闳等人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使农事与四季吻合,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落下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农耕导师”。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乐校臣/图

相关链接

“落下闳星” 闪耀浩瀚星空

落下闳是一个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天文学家,他对天文历算、堪舆数学等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后世的文天学家。唐代名士、天文学家袁天纲、李淳风游居阆中多年,即是受落下闳遗风影响。李淳风改进落下闳发明的浑天仪,加黄道、赤道、白道(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汉唐时期, 阆中成为全国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

在阆中古城, 与落下闳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古迹有10余处之多。 阆中锦屏山至今矗立着观星楼。 游客登上观星楼可俯瞰阆中城全景。 由于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第一位确定春节在正月初一的天文学家, 故而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

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星” 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地闪耀在星空中。

2010年2月4日,经过国内众多专家的评审,认为阆中传承春节和保护春节文化资源在全国都有标本意义。 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受相关部门的委派,授予阆中市“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

201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闻推荐

敲响“醒世钟” 纪念“9·18”

本报讯(张晓东李亚)9月18日上午8时,阆中中学组织师生在校园“醒世钟”旁开展纪念“9·18”主题活动。纪念活动在庄...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