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南充丝绸 再续丝路辉煌
在滔滔嘉陵江中段,南充丝绸作为江河文明的积淀和见证者,千古一脉,传承至今。南充人正挥臂开创千亿产业集群,为城市发展撑开壮美画卷……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展示着我国几千年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在8月31日上午举行的2018第九届C21“天府十大文化地标”系列奖项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当之无愧地成为“四川十大产业文化地标”。
南充蚕桑 江畔沃野美景
在古老的炎黄文明中, 嘉陵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支流水系。一亿年前,从陕甘大地的崇山峻岭产生,在4000万年前稳定了身形,流经陕、甘、川、渝4省市,全长1193公里。像长江流域最早出现水稻、 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粟一样,嘉陵江流域很早就出现了蚕桑。
上古时代,蚕丝始祖嫘祖在嘉陵江畔的盐亭(南充毗邻之地)境内诞生。嫘祖发现桑树上有野蚕吐丝作茧, 遂将其驯化家养。史学界有一种推断,嘉陵江流域是嫘祖最早驯化野蚕之地, 也就是中国桑蚕的发祥地。位于嘉陵江流域中段的南充,境内多为浅丘平坡地貌,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厚沃,酸碱度适中。更为重要的是,南充的地理纬度适宜,光照充足,尤其适宜桑蚕生产与养殖。因此,南充正好承担了这一文明肇始的壮举。
这个论断有史实作支撑。1987年, 文物部门在阆中朱家山整理一个被毁坏的墓葬时,发掘出一块唐代的墓葬碑文,记述了阆水一带蚕业的兴盛;2015年, 南充市高坪区都京镇境内,出土了两段10多米长的粗大乌木,经鉴定,此木质为桑树,已埋地下上万年。这是古老的桑业和蚕业在嘉陵江流域产生、繁衍,并依存于南充勃兴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此外,研究者发现,南充在唐代以前即出现了规模极大的桑蚕生产地。 诗圣杜甫在南充留下《屏迹》一诗写道:“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此诗赞誉南充桑麻种植的广泛和桑田的美景。明代学者郭子章的《蚕论》记载,阆水一带“绿荫冉冉,女桑姨柔,参差墙下”,道出了嘉陵江流域桑事繁盛。
遍地开花 缔造文化奇观
在丝绸发展史上,南充创举甚多。汉武帝时期,南充人找到一种重要的植物“茜”,其根部赤黄, 提取物作为红色染料的原料, 它和蓝、芷等染料一起,奠定了蜀派丝绸绚丽壮美的色系。唐宋时期,南充“花红绫”名噪一时,与同时出产的绸、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一同被指定为朝廷常贡。“果州花红绫” 辗转东渡日本,至今仍有藏品被日本皇室尊为国宝。南充人当时对丝绸制品的想象及其制作工艺的拓展,已经达到一个高峰。
南充丝绸的繁茂精致和生产盛况, 成为无数文人的创作源泉。唐代诗人贾岛在《题嘉陵道》中写道:“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宋代诗人陆游在《岳池农家》中云:“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映看缫丝”;杜甫的《泛江》有这样一句:“长日容杯酒,深江净绮罗”……他们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南充的丝绸业盛况, 同时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
据了解, 与南充丝绸有关的历代诗词文章,多达可以成集。一些文人还因此留下碑刻和遗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文化奇观。
对于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 史学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南充丝绸经阆中、汉中、宝鸡达到西安, 融入北方丝绸之路并直达中亚和地中海, 因为河西走廊考古曾出土过南充出产的古蜀锦;另外,南充丝绸向西经成都,过邛崃、雅安出境。故明清《续文献通考》有记载“果州绫,输蜀身毒道”。据《华阳志》载,当时南充丝绸“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
2005年4月, 中国丝绸协会命名南充为“中国绸都”。2012年3月13日起, 国家质检总局对南充丝绸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
南充丝绸 走向复兴之路
2017年春,南充再次确定将“千年丝绸韵” 作为南充的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位于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已接待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千年丝绸韵”的载体———位于高坪区的六合丝博园景区,也正式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此前一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的“丝绸源点”牌匾落地于此。
文化催化产业。历史上,南充丝绸除了参与开辟“丝绸之路”,还曾贡献四川丝绸半壁河山的经济体量。抗战时,国民政府曾依靠南充丝绸外销换取外币,补充军火,立下丰功伟绩的当数丝绸业的百年“活化石”———六合集团。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充一直是中国四大蚕茧、 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
复兴丝绸文化,南充曾计划用5年时间,在都京投资50亿元,以存续时间最长、百年丝绸名企六合集团的历史遗存为核心,形成年接待游客将超过200万人次, 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绸都”南充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丝绸小镇”为一体的丝绸文化产业园。
据南充市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伟介绍,南充市茧丝绸行业围绕市委提出的“155发展战略”, 把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作为建设“成渝第二城”的重要支撑之一。省上出台的《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南充打造成全省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和蚕桑丝绸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加强对蜀锦、蜀绣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六合”等丝绸老字号企业的保护;支持四川丝绸博物馆、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和丝绸老字号企业等, 加强对丝绸文物的收集、整理、修复、保护,推进丝绸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深入挖掘南充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把历史文化内涵渗透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产业平台建设中,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余中华/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31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协办的2018第九届C21论坛在南充举行“天府十大文化地标”颁...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