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下挖出百余米明代防洪工程专家称,系“水利活化石”,全国罕见
●张晓东
经过近两个月的挖掘,8月26日,隐藏在地下的明代防洪工程“鱼翅”(堤的外形像鱼翅)终于破土而出。当天笔者在位于阆中市滨江路西段的项目现场看到:此次出土的“鱼翅”长约100余米,犹如一道坚固的地下长城,守护着千年古城免受洪水侵蚀。
挖掘:百余米“鱼翅”破土出
此次出土的“鱼翅”位于阆中市滨江路西段在建的城市停车场下。据该停车场施工负责人郑伟介绍,“项目前期采用机械作业,发现‘鱼翅\’位置后立即采用人工作业,使‘鱼翅\’得以完整保护。”
笔者从阆中市住建部门获悉,由于这处在建的停车场下有明代防洪工程“鱼翅”,住建部门根据相关资料、现场走访及当地群众口述,了解了此处“鱼翅”的大致走向,但其厚度及基础边界等资料不详、连续性不详、完整性不详。由于“鱼翅”被泥土堆填掩埋,施工难度较大。考虑到机械作业会破坏“鱼翅”的完整性,施工单位采取人工开挖的方式,对此处“鱼翅”进行挖掘。
笔者在现场看到,已挖掘并清理出的“鱼翅”长约100多米、高约5米,呈南北走向,朝向嘉陵江一侧呈阶梯状,每级阶梯高度在40厘米左右(如图)。
价值:“水利活化石”全国罕见
“‘鱼翅\’沿嘉陵江水流向与河堤呈约40度夹角并向江心延伸。洪水来袭时,大部分冲击到‘鱼翅\’上,‘鱼翅\’把洪水导流到江中心,从而减少洪水对河堤的冲刷,保护河堤。在设计的科学性和保存的完整性上,阆中明代‘鱼翅\’全国少见,是见证和研究古代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阆中市文物局考古专家刘富力说。
此次出土的“鱼翅”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四川通志》《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载,时任保宁知府周道直组织民众筑堤数百丈,以捍城北郊,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又几经加固,形成以石梯导鱼翅的护堤岸。
上世纪末,阆中城区西门一带都是菜地和河坝,此处的“鱼翅”大部分裸露在地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鱼翅”部分被掩埋,后因大兴水利设施,“鱼翅”被全部掩埋在地下。
数年前阆中修建滨江路防洪堤时,便在嘉陵江王家嘴古河堤段发现了从江中露出的4道防洪工程———鱼翅,后此段江堤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在此处建一广场,名曰“鱼翅广场”。而本次掘土而出的“鱼翅”长100余米,整体保存较完好,就连数百年前明代工匠篆刻于石条上的名字都清晰可见。
对于“鱼翅”的保护工作,其实早在本世纪初便已开始。时任阆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明奎意识到“鱼翅”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向阆中市委市政府建言保护并得到积极回应。阆中市文物管理所(今文物局)先后邀请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昭和,社科院中国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王仁湘等考古专家对“鱼翅”进行了实地考察。王仁湘实地考察后赞叹道:像这种石梯套鱼翅的多功能防护堤,保存这么多、这么完好,全国罕见!李昭和也认为,这种多功能防洪堤,是研究古代城池变迁的“活化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修复后还可以申报成为国家级文物。
保护:将建古遗迹保护展示区
“得知市委、市政府要在此修建地下停车场解决停车难,我们再次建议将掩埋在地下的古河堤及‘鱼翅\’清理出来,进行原状保护,并将古河堤与新河堤之间的月牙形场地清理出来,建成汉城遗址公园。”王明奎说。
目前,阆中市住建、规划和文物局等部门已出台较为完善的保护方案,建设以“鱼翅”为核心的城市停车场和古遗迹保护展示区,并打造成为阆中一处新的旅游地标。
新闻推荐
打造生态宜居福地 绿色引领阆中一手抓绿色产业培育,一手抓污染防治
●王波/文张晓东/图“阆中的希望、出路在旅游,旅游的根本命脉在环境。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的发展无从谈起。”...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