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餐道道丰盛 文化惠民场场精彩——南充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模式掠影
●本报记者 钟林
2016年11月南充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上下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做实文化惠民,坚持在文化为民中见真情,文化惠民中求实效,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广覆城乡的大文化包容圈,文化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市、县、乡、村、院、户六级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免费享用,文化惠民演出长年不断……
更高端 文化阵地坚实有力
1月22日14时57分,在南充市博物馆项目现场,一个重达7800吨的“钢帽子”———屋盖钢桁架,在经历94小时27分钟的稳步上升后,终于抵达离地31.5米的高处,这标志着市博物馆项目钢结构屋盖整体提升到位,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
作为南充市第一座综合性城市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4.9万多平方米,建筑物共有5层高,其中地上4层、地下1层,总投资约4.6亿元,从2015年年底开工以来,一直广受市民关注。“这是南充首座大型博物馆,是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我每天逛公园都要过来看看,时刻关注着博物馆的修建进程。”家住白土坝路的市民张国田告诉记者。
2016年11月,南充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着眼高端高质,建设文化地标。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投入34.26亿元,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其中市本级投入11.95亿元,新建博物馆、文化馆、大木偶剧院、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升级改造南充大剧院;9县(市、区)投入22.31亿元,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了一批文化综合体和文化新地标。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建成博物馆3个、纪念馆5个。5475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示范文化广场63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农村文化大院、农家文化中心户已形成规模,“4+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县、乡、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全面推广,有效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改造提升,全市所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其中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图书馆3个、文化馆4个。
重实际 文化共享到基层
3月8日,仪陇县秋垭乡苏家沟村热闹非凡,欢快的舞蹈拉开惠民演出的帷幕,情景歌舞、配乐诗朗诵、音乐快板等各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也精彩亮相,台下不时响起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文艺演出不仅好看,还有意义,小品传递了孝道文化,非常感人。”村民张文强说。
近年来,南充市坚持把惠及于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解决财政投入不足和公共文化产品不丰富的问题,南充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运作模式,实施“百姓舞台·文化南充”创新工程,全市共包装推广公益文化项目100多个,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完成惠民演出500余场次,在全市形成了“每周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月有广场公益性演出、每季度有惠民乐民高档次演出”的基本模式。
同时,以嘉陵江文化品牌为主打,承办文化部中国老年合唱节,连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和全国影响的“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持续办好“嘉陵江大讲堂”,大力开展“嘉陵春江闹元宵”“龙腾盛世舞龙舞狮比赛”“滨江阳光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南部县“升钟湖钓鱼文化节”、阆中市“西部民歌阆中会”、营山县“绥山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形成品牌。
显活力 公共文化亮点频出
2013年10月,南充以四川第一、西部(共推荐了22个城市)第七的优势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大胆改革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36个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200个,形成《南充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探索形成了以文化事业建设为“先遣兵”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大跨越提供了生动实践。
3月28日,记者在高坪区图书馆看到,方便快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群众只需在仪器上输入相应书籍编号,就可免费借阅相关书籍。同时,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方便快捷地为读者传递图书馆相关信息,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该馆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读者可在线阅读图书、期刊,并办理书目查询及图书续借等业务。
近年来,在群众免费消费的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部分场馆已实行错时开放。在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无障碍设施,在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在聋哑学校建立图书流动服务站。实施“欢乐南充”文化工程,以“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为基本形式,通过财政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年均组织2000余场歌舞、杂技、木偶、川剧、灯戏、皮影等精品节目下乡演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万余场。对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慰问演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初步构建起“十、百、千、万”横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十大主题文化区、百个特色文化之乡、千个农家文化大院、一万平方公里覆盖面积)和“4+2”纵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乡镇、村组数字文化服务网点全覆盖;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南充市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南充市文化馆服务联盟;推动“千年古城·万家书香”文化旅游共建共享,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
文化不搞“单打独斗”,如今通过旅游,将阆中的保宁醋、张飞牛肉等特色品牌,依托旅游的平台、文化的底蕴,将文化、旅游和产品有机融合,再销售,将南充的文化、旅游一并“打包”推向世界。南充的文化品牌一直都实施着文化“走出去”战略。依托南充的“四大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和“四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注重打造特色、强化品牌,把文化品牌做足、载体用够、资源盘活,南充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南充文化团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频频拿奖,这些“南充造”的文化精品,将南充的特色文化带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眼前。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南充在文化惠民上不断升级,不断提升思想,强化服务,提升质量,让更多群众畅享文化盛宴,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新闻推荐
网友发帖:阆中乡村旅游开发有待提升 部门回复:精品化建设乡村旅游重点区
●本报记者刘舒艺近日,有网友通过南充新闻网“三国源论坛”发帖表示,阆中的旅游总体发展趋势不错,但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还有待提升,诸如老观古镇、方山乡玉带峡以及千佛镇小保宁村,均需好好打造。...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