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破制约元素 融入时代发展特点南充非遗项目走上立法保护之路

南充日报 2017-06-22 04:06 大字

●本报记者 罗琴

6月18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落下帷幕,今年参加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达105个。其中,南充市有8个非遗保护项目参展。活动期间,南充市非遗保护项目展示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和精美的传统工艺,吸引了5万余名游客入馆参观。

打破非遗项目制约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特点,近年来,南充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传承之路。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致力于地方立法等各项事宜,将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参展期间 南充馆吸引游客近5万

6月10日至18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在四川非遗馆二楼的“天籁之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上,阆中的王皮影和白马藏族山歌、四川扬琴等迎接四方来客。王皮影演出开始了,游客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两名演员手持皮影,双手灵活操作,骑马打斗、腾空翻越……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走到后台亲手操控皮影,现场十分热闹。

南充馆位于地市州展馆2号馆内,展馆面积虽然不大,展示的非遗项目却十分丰富。南充馆内,展示了三国大型面塑场景,面塑传承人尹吉明坐在桌子旁,认真地捏着面人。李氏古琴悠扬的琴声让人如痴如醉,仪陇剪纸展示各色精美图案,张飞牛肉、阆中醋、六合丝绸无一不向游客“诉说”南充非遗的灿烂。通过实物展示、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南充非遗成果展现给每一个进馆游客。

据悉,活动期间,南充馆共迎接海内外游客近5万人。

传承发展 打破局限走市场化道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项目作为一项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如何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所有非遗传承人思考的问题。阆中王皮影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发展之路。

阆中王皮影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王访不得不思考怎样让这份家族手艺更好地发展下去。王访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皮影都是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王访表示,出现这种家规是因为皮影是一种谋生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皮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事业。”王访告诉记者,2006年,他和家族成员打破旧家规,面向全社会发布开办皮影学习培训班的信息,到2007年,王皮影学习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11个省、市地区。第四期学习培训班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创作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是为了让皮影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向全国宣传王皮影,我们会选择优秀的学员,希望他们留下来。”王访说。

除了打破家族式传承的局限,王皮影还利用互联网,深度挖掘皮影的内涵和价值,如建立王皮影官方网站、公众号、搭建王皮影电商平台。如今,电商平台上销售了皮影产品、旅游产品、演出门票以及民俗文化产业园的餐饮住宿等。王访告诉记者,王皮影最初年产值400多万,2016年年产值近900万,其中演出收入和产品销售占大部分,且近年来呈持续上涨趋势。“我们有信心让王皮影走得更远更好。”王访说。

走上市场化道路以后,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目前,阆中建起了王皮影产业园,旨在加强行业内的交流,更好地宣传王皮影和南充传统文化。

保护非遗项目 计划制定地方法规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南充市非遗种类繁多,目前共整理出400多个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等六大类,形成了南充多元、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2012年,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试行)》,对于规范南充市非遗保护行为,促进非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2017年,市文广新局联合西华师范大学、嘉陵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的专家学者,通过调查、走访、座谈、查阅档案资料等方式,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调研,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为了制定非遗地方法规,我们正在进行调研,力争年底拿出征求意见稿。”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必须依靠规范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今年将进一步推进《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试行)》的立法进程,尽快完成全市非遗现状调研,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地方法规支持。

新闻推荐

投资1亿元 建设4座渡改公路桥

(张晓东赵柏洋)为消除渡运安全隐患,改善贫困乡镇出行条件,今年,阆中市计划投资1亿元,加快4座渡改公路桥建设。目前,构溪河大桥已完成桥梁桩基、承台、墩身等结构施工(如图),已完成投资2200万元。天...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