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晾衣裳》 56字讲述凄美爱情故事
如若要在阆中现存数量繁多的民歌中,选出一首最能代表阆中本土文化、体现民俗文化魅力的歌曲,《晾衣裳》当之无愧。
先后被收入《四川民歌集》《中国民歌集成》,又被列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歌类教材音乐经典,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纳入音乐教材,《晾衣裳》 屡获殊荣,正是其典型性和艺术价值的体现。
歌词结构凝练 字句朴实无华
“清早起来(嘛,哥呃)去上梁(嘛,妹呀),摘匹树叶(玩耍,姣姣)吹响响(花花扇儿摇)。情妹听见(嘛,哥呃)树叶响(嘛,妹呀),假装出来(玩耍,姣姣)晾衣裳(花花扇儿摇)。衣裳晾在(嘛,哥呃)竹竿上(嘛,妹呀),眼泪汪汪(玩耍,姣姣)进绣房(花花扇儿摇)。娘问女儿(嘛,哥呃)哭啥子(嘛,妹呀)?没得粉子(玩耍,姣姣)浆衣裳(花花扇儿摇)。”
4段歌词,每段两句话,每句7个字,以叙事的手法,生动刻画出一位身处旧时代的少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以及美好愿望难以实现时的幽怨、伤感。
“每段歌词,都展现出一个故事情节。”5月29日,阆中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舒宗锐介绍说,轻声哼唱着4段歌词,宛如用心阅读4幅白描的连环画,一则凄楚感人的爱情故事跃然纸上,一幅幅画面在人们的脑海中流过,使人唏嘘感叹。
“没有冗繁华丽的辞藻堆积,没有文人修饰的刀斧刻痕,只是百姓的乡话俚语,却把故事说得一清二楚,通俗易懂,这正是《晾衣裳》的艺术价值所在。”舒宗锐说。
正如所有的民歌一样,衬词是民歌中不可或缺的装点。(嘛,哥呃)(嘛,妹呀)(玩耍,姣姣)(花花扇儿摇)……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俗语,在每句歌词中穿插帮衬,大大丰富了歌词的情趣,让原词唱来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感人,从而也表现出劳动人民乐观、朴实、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曲调委婉清新 旋律优美流畅
阆中民歌曲调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宫商调式次之。且保留着四声调式的原始特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老百姓喜爱。
在乐曲的音域和素材方面,《晾衣裳》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流畅自如。“整首歌的音域较窄,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仅用了七度音程(一般创作独唱歌曲音域为十二度)。”在舒宗锐看来,用很少的几个音,谱出悦耳的曲调,恰恰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等优秀经典民乐的共同点。
正是基于歌曲用乐音很少的缘故,低音、高音部分均易于哼唱,所以好记、好唱,《晾衣裳》成为阆中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民歌。
而在乐曲的曲式方面,《晾衣裳》为典型的单段式。曲式结构简单、凝练,并无冗长的段落篇幅,而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全曲只有4个乐句,5个小节,像写文章一样,乐曲发展的起、承、转、合,层次脉络非常清楚,乐句对仗严正工整。”舒宗锐如是评价。
虽然整首歌曲只有短短4个乐句、5个小节,但乐曲的开始、进行、发展、终止的趋势,却完全符合作曲法中旋律发展至终止式的规律和大框架。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简约而不简单。
其实,民歌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山川风物、景致人文的真实记录。
正如《晾衣裳》中描写场景一样,在逶迤曲折、艰难险阻的蜀道边,生活着勤劳质朴的川北山民。在那重峦叠嶂中,在那深沟险壑里,在那树大林密的幽峡翠谷间,经常会飘荡出一阵阵高亢清越、缠绵悠扬的歌声,那歌声清新质朴,意境悠远,充满生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点燃了热爱生活的激情。
“这些歌声犹如夜晚中的明灯,照亮着这些劳动者的人生梦想,让大家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些歌声就像一双双自由飞翔的翅膀,搭载着这些劳动者的心灵,朝着自由与爱情的方向,在大山里快乐地翱翔。”谈论起民歌的魅力与价值,舒宗锐就充满激情,滔滔不绝。
新闻推荐
(邓斌缪吉波)5月21日,由阆中市残联和市教科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爱如阳光,一路相随”。来自该市关工委、教科局、残疾人联合会、总工...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