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阆中灵山遗址考古成果发布 首次在四川发现山顶燎祭遗迹

西南商报 2017-04-28 10:15 大字

张晓东 邓斌(四川) 文/图

考古专家和教授们一致认为:阆中灵山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将阆中人类活动历史提早到距今4500至5000年,为嘉陵江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

4月26日下午,四川阆中市举行灵山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及其成果发布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吕玉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吕宏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周后曦,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科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雨、四川省考古院副研究员陈卫东等国内知名考古专家教授参加论证会并对灵山遗址考古现场进行现场踏勘和文物考古成果品鉴。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队长、阆中灵山遗址考古发掘队负责人孙志彬通报了灵山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及其取得重要的考古成果。

据了解,灵山遗址位于阆中市文成镇梁山村,地处嘉陵江与东河交汇处灵山山顶与山腰台地上,西南距阆中市约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0′28.4″,北纬31°37′09.8″,海拔500米。遗址呈南北分布,南北100米,东西60米,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

因梁山村村民在灵山山腰台地修建蓄水池发现灵山遗址。2016年9月—2017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充市文管所、阆中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展开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60平方米。

灵山遗址文化层堆积厚80-290厘米,根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的文化层有6-13层;发现灰坑23、房址4、墙3、灶2、柱洞5、燎祭1等遗迹38个,出土小件108件及大量陶、瓷片,采集骨样8袋、浮选土样36袋等大量标本。

从文化层和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遗物观察,灵山遗址的时代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明清及近现代几个阶段,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存有灰坑、柱洞、灶、燎祭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等遗物。

陶器陶质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以夹砂陶为主。夹砂陶羼和料为石英砂粒,根据石英颗粒粗细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夹细砂为主;陶色有红、黑、灰、褐以及灰褐、黄褐等色,颜色多不纯正;纹饰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划纹、凹凸弦纹、戳印纹、镂孔等,多交错绳纹组成的呈方格纹和菱形纹,以及上述纹饰组成的复合纹;器物种类主要为瓮、缸、罐、盆、盘、钵、小罐、小钵、器盖及纺轮等。

石器有打制与磨制两类。打制石器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磨制石器多斧、锛、矛,少刀、杵、石球及穿孔礼器等。

唐宋时期遗存:遗存有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釉陶、砖瓦残片、瓷片、石构件和“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

明清时期遗存:遗存有房址、灰坑、墙、灶等遗迹以及砖瓦残片、建筑构件残片、青花瓷片和石构件、残石雕以及残铁片等。

考古专家和教授们一致认为:灵山遗址是嘉陵江干流中游首次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考古研究机构在嘉陵江干流找寻新石器时代遗址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是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资料;首次在四川发现了位于山顶的燎祭遗迹,丰富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涵;观察出土的陶、石器,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能是新的考古学文化或类型。为研究四川盆地以及盆地周边如甘青、峡江地区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东、西交流与南北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将阆中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约3000年提早到距今4500至5000年。

阆中市委书记张斌参加成果发布会并致辞,副市长易良主持灵山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及其成果发布会,阆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波、市政协副主席王萌以及阆中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新闻推荐

阆中名列首批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日前,省政府发布《关于认定第一批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通知》,认定31个县(市、区)为第一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阆中市榜上有名。据悉,作为南充唯一一个试点城市,早在去年初,阆中市就全面启动“省级食品安...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