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贺群生:艺术守望半世纪 炉火纯青笔墨情

四川经济日报 2016-11-16 00:00 大字

□ 黄基秉

金秋蓉城,南郊茶楼;两杯素茶,一见如故。

没有典型画家的长发披肩,仍是传统的书生发式;一双深邃的眼睛,透过黑框眼镜闪现睿智之光;中等身材,十分儒雅,举手投足,彬彬有礼。他就是贺群生,一位资深画家,但更像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美术老师。笔者与贺老师同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相同的时代背景使我们沟通交流十分投机。

阆中有2300多年历史,乃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文化深厚。从小学到中学,贺群生一直对美术非常感兴趣,也许是身上与生俱来的美术基因,他对物象的临摹能力很强,对线条的处理能力很强,对构图的把握能力很强,这三强说简单点就是啥都能画,且画啥像啥。结果能人事多,小小年纪就成了学校的“名人”和“忙人”。殊不知,这一写一画,竟成了贺群生相伴一生的技艺,当一名真正的画家便成为他为之毕生追求的“美术梦”!

1967年7月初中毕业后,贺群生被阆中县陶瓷厂招为美工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累积,他设计和绘制了多种产品,为该厂增加了多个花色品种。他代表企业参加四川省和全国轻工业博览会并获奖,受到各级部门表彰,成了四川陶瓷行业中小有名气的人物。

业余时间,贺群生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一种痴狂和忘我的地步。那时,宣纸非常珍贵,美术资料匮乏。他家紧靠嘉陵江河边,他便常去河边以沙滩为宣纸,以沿江两岸景色作画,用树枝在沙滩上尽情挥洒。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他的美术技艺大大提高。当时,闹市区主要街口大型宣传专栏上的领袖头像,各大建筑楼顶的大型水粉宣传画,大型美术字等都出自他的手笔。

1978年初,省轻工厅要在全省陶瓷行业选拔一批有绘画基础的年轻人到江西陶瓷艺术学院深造,因名额有限,需进行考试选拔。26岁的贺群生踌躇满志,勇敢报名,积极备考。当时考场设在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尽管刚恢复高考,各高校还百废待兴,但能到四川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去赶考,对一个小县城的陶瓷美工人员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耀和机遇。

当时的美术考试可能与现在美术考试不太一样,以致贺群生至今记忆犹新。第一考是画人物动态形象,监考老师带着一群考生来到一个改料现场,只见两位健壮的工人,将横在两个马架上的一根粗大的圆木,用近两米长的大锯改成片木。两位工人来回用力拉大锯,考生要画出工人拉锯的动态形象。第二考是画静态人物形象,画收租院泥塑人物形象。第三考是画色彩,用毛笔在宣纸上画花鸟。贺群生过关斩将,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最终顺利考进江西陶瓷艺术学院陶瓷系。

考进江西陶瓷艺术高等学府,贺群生眼界大开、高度大升。他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美学和绘画艺术知识,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大学实习期间,在江西省的艺术瓷厂有位罗厚德老师,德高望重,画技高超,待人和善。贺群生能在其门下实习,非常难得。他把临摹大师的作品送给罗老师点评,罗厚德老师看后十分震惊,并鼓励贺群生:“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诗、书、画缺一不可,要多读书、猛攻文、史、哲。敢于寻根与坚持传统理念,明白儒、释、道才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贺群生受益匪浅,终身受用。在罗老师耐心指导下,他画了多种造型不同的釉上彩(粉彩)产品,深受罗老师及厂方的好评。贺群生毕业作品就是在此时完成的,厂部领导特批两张白胎瓷板,由贺群生绘制烧成,一张留校,一张带回作纪念。有毕业作品被学校收藏,一鸣惊人,对贺群生来说,应该是实至名归。

大学毕业回到阆中,贺群生调入轻工局工艺美术公司工作,负责美术旅游产品设计制作。贺群生尤其擅长花鸟;大写、小写、工笔手法俱全。其作品特点,布局好、立意新、笔墨精妙,挥洒而不失法度。造型完全服务于绘画意境的营造,一种情趣化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贴近生活,回归自然;所画花鸟作品题材广泛,不重复。

贺群生性格沉静内敛,从不张扬,这种原始天性影响了他人生选择和绘画风格的取向。看他的绘画作品,新而不俗、异而不怪,亲切自然、朴素得体。很多画家在传统绘画上,因为没有把握住中国文化固有的精神高度而迷失了自己,最终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在热闹的喧嚣中被湮没了。而在贺群生的作品中,鸟是动态的,或静观、或鸣唤、或低吟、或窥视、或惊惧、或呼应,栩栩如生的草虫巧配其间,鸟与草虫的呼应通过动态和眼神相互传神,既有冲击视觉画面的点睛之笔,又有野趣横生的真实感。应该说,这就是好作品的境界所在。

贺群生认为,没有生活的源泉,就没有创作的根基。故写生是他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外出采风写生,并现场示范辅导。1997年去西藏拉萨曾与著名作家马丽华及其他画家等六人同行,在高原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深入藏区,前往藏北羌塘草原采风写生,画了不少反映藏族题材的作品。

2008年,贺群生毅然离开生活、工作、奋斗了56个春秋的阆中古城,来到“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这座更大的古城。光阴荏苒,贺群生客居成都已近十年,每天都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

贺群生历经了“八五美术新潮”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残酷的艺术市场的考验。当时有人认为绘画这条艰辛的清苦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他也为此徘徊过,有过放弃的艰难决策,考虑再三,他忍痛撕掉好几百幅画,这种伤痛只有画家本人方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肯定自己。要有自信,才能提高。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这些年乐此不疲的勤奋努力和潜心创作,终于迎来了收获,贺群生的作品被时代推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前沿阵地。为了守望,贺群生的艺术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心静如镜的境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浮躁之风对他好像没有丝毫作用。他还是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和“净”成为他作品表达内心世界的突出特点。

笔者认为,名家的国画作品固然受爱家热捧、竞相收藏,但一些民间高人的国画作品也不可小视。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似乎是矛盾的。所谓传承,就是把优秀的东西传下去;所谓创新,就是在优秀的传统基础上去创新。它一定要对过去的东西有所否定,它一定要看到传统文化里有糟粕,要把不适合现在的东西抛弃掉,推陈出新。有意思的是“推陈出新”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把过去不好的给“推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推”出来。所以简单来说,创新包含着对过去的扬弃和继承。两者看上去矛盾,其实不然。继承里其实就包含了创新的东西,而创新里必须有很多继承的元素,否则就无所谓创新。荒诞须含有哲理,夸张须基于真实,简约但内涵丰富,故美其实在似与不似之间,关键看画家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表现。

贺群生的国画作品之所以能上登大雅之堂,下入寻常百姓屋墙,与其作品的共同美不无关系,与其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宁静致远不无关系;与其流露的生活情趣、与人为善不无关系。这是他半个世纪的守望,方得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他在花甲之年时,画了幅“不用扬鞭自奋蹄”奔马图以自勉,其造型生动、气势恢宏、寓意深刻。我们相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艺术简历

贺群生,1952年生,四川省阆中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阆中市诗书画院高级画师,政协阆中市、南充市书画院高级画师,阆中市工笔画研究会艺术顾问,香港当代艺术中心签约画家,成都蓝天书画院名誉院长。

新闻推荐

“没用完的爱心款,退还社会,去帮助更多人” 获捐60余万仍不幸离世 家人将剩余24.5万爱心款捐给公益组织

谢欢生前照片几天前,将37.5万元剩余爱心捐款安排好去处后,李兵终于松了一口气,从阆中坐车回到成都。这笔数额不小的爱心款是已离世的同学谢欢银行卡上的。今年4月,因一次燃气泄漏导致的闪爆,在新疆石...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