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索创新机制 实施***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5-14 00:24 大字

五马镇东滩坝村在阆中扶移局帮扶下建成“四川省无公害蔬菜基地”。

江南裕华葡萄产业园一角。

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 廖周垠

阆中地处川东北,属于秦巴干旱走廊腹心,有40个乡镇十年九旱,十年九灾,自然条件恶劣;目前,仅有一条纵向的高等级公路和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相连,铁路、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缺乏横向的交通大动脉,滞后的区位交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末,全市共有贫困村(居)454个,贫困户49933户,贫困人口达13.15万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定重点县(市)。全市6座电站、库区淹没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2011-2013年,阆中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2.54亿元,在全市115个村实施了扶贫开发,贫困户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全市共有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2014年,我市在全市农村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仍有339个贫困村、20828户贫困户、7.29万人口仍处在贫困线上。加快减贫脱困,实现在2018年底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2019年巩固提高,基本消除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施政所向。四川省启动了实施扶贫开发六大创新机制,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要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使“***”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机制创新。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扶贫对象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存在,对扶贫工作的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去年以来,我市切实解决扶谁,谁扶的问题,坚持在“准”字上下功夫。

把贫困对象选准。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对象准确识别出来。按照“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市开展了进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方式,做好“两公示一公告”,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公认,做到识别准确、群众满意。

把贫困原因找准。找准致贫原因既是佐证贫困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帮扶措施的铺垫工作。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全市认真开展对审批确认的扶贫对象的信息收集工作,填写统一制定的《贫困农户登记表》和《行政村登记表》,对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同时还逐户调查和收集其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收入、接受教育与就业以及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信息,对各村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做好了入档存查工作。

把扶贫类别定准。根据入户调查的情况,将扶贫对象进行分类。把年老体弱、肢体智力精神残疾、家庭成员患大病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等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纳入到人民政府救助范畴,落实了基本生活保障及提供其他社会救助。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根据情况,将其划分为 “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和“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扶持。

精准帮扶贫困对象

实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深化扶持,确保扶贫每一项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

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农户信息管理,建立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对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和动态情况等实施动态管理。努力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本帮扶项目手册,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实施精确化配置。精心制定《阆中市扶贫攻坚规划 (2014-2020年)》,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年、到季度,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个人。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帮扶工作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实施精深化扶持。坚持分类指导,做到精深扶持,针对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对贫困农户实施有效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贫困农户实施有效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创新机制出成果

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的要求,成立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分线组建专班、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实行一季一交账、半年一考核、一年一奖惩,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级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机制。采取“23456”模式,即每名市委常委定点帮扶6户困难家庭,每名县级领导干部定点帮扶5户困难家庭,正科级领导干部帮扶4户困难家庭,副科级领导干部帮扶3户困难家庭,一般干部帮扶2户困难家庭,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项目,限期脱贫销号,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创新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省市***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市财政今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按20%的增幅逐年递增,统筹整合,合理安排,不搞平均分配、不撒胡椒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完善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企业+专合社+贫困户、协会+专合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家庭农场主+贫困户等利益联接机制,采取“以先带后、互帮互助”的循环帮带方式,发挥扶贫资金倍数效应,着力构建“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保障目标、绩效目标3大类20项任务纳入考核内容,实行任务季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效能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用“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全面完成脱贫减贫目标任务,促进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见实效

激活内生动力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之举。如果凭空救济出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没有经济上的稳定来源,帮扶措施见不到明显效果,扶贫工作就成了“花拳绣腿”,脱贫致富也就成了一句空口号。扶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路子。

让政策资金见效果。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农户,做到“精确滴灌”。

让贫困群众得效益。通过培育产业、连片开发、内生动力三方面增效。

让扶贫工作有效率。制定完善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成效的年度考核机制,建立各乡镇(办事处)、村、社贫困群众信息平台,实施“六个上墙”的工作机制,一是贫困人口识别公开上墙,让老百姓人人心中明白;二是扶贫方案上墙;让群众监督工作全流程;三是到村到户项目上墙,让村民参与管理;四是驻村工作队,结对人名单上墙,让群众站队排号,监督运行;五是减贫目标、摘帽销号名单上墙;六是社会评价上墙,促进工作有效开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结对帮扶、结对认亲活动。根据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减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对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每季度一次,半年进行小结,年终进行总结,努力掌握实际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工作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专项考核,将扶贫工作纳入一票否决。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网络、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加大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扶贫攻坚工作呐喊鼓劲。切实稳定扶贫工作成果,确保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要实施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稳定脱贫,队伍不能撤。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应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不仅真扶,而且要扶到“开花结果”,群众稳定脱贫后才能松手。

新闻推荐

建立“本土人才库” 招引乡友反哺家乡

本报讯6月5日,阆中市洪山镇得阳村溢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数十个“农业工人”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蕃茄、黄瓜、四季豆、豇豆等蔬菜,一片繁忙景象。洪山镇镇长马骥介绍说:“溢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