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专家学者齐聚古城 探讨古天文文化相关新闻

南充日报 2014-11-01 18:44 大字

  • 本报讯(邓斌)10月22至24日,第二届风水文化国际论坛暨天文与易学研讨会在阆中召开,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水和天文爱好者、媒体人员150余人齐聚古城,探讨古天文文化等话题,为阆中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实际就是探究天文与人文的学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孙小淳说,一部天文历法,不光是关于年月日的安排,更包含了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解释。据了解,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社科院已与阆中市签订协议,在阆中古城挖掘古天文资源,并适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相关产业,还将把阆中市桥楼乡打造成国家级青少年古天文科普中心。

    阆中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与会嘉宾的称赞。联合国人居署人类居住环境高级规划师张清渊说,阆中古城是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古城保留着中国的传统建筑,引人入胜。来自瑞士的卡门·欧卡贝则表示,今年春节将带亲友团来古城过春节、品年味。

    “老观灯戏”倾倒外国游客

    本报讯(张晓东)“虽然我听不懂阆中话,但这些演员的表演确实非常精彩。”10月24日晚,参加第二届风水文化国际论坛暨天文与易学研讨会的瑞士嘉宾卡门·欧卡贝女士对记者说。当晚,参加论坛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古城,欣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观灯戏”。老观镇和川北灯戏协会的演员们为嘉宾们表演了《双拜堂》、《拜新年》和《竹篮记》等经典剧目。

    老观镇自古有“灯戏窝子”之称。灯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唱词质朴健康,风趣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1997年,老观镇被南充市政府授予“特色文化之乡”,2009年,“老观灯戏”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该镇有20余名灯戏表演艺人常年活跃在阆中、苍溪、巴中等地,每年演出近千场次,受众达数十万人。目前,“老观灯戏”正冲刺国家级“非遗”。

    相关新闻

    推出文化宴 招待八方客

    本报讯(王斌)“取羊心、舌、肚、腿为主料烹饪而成的‘三羊开泰\’独具匠心,是祛湿暖胃、补肾壮阳的佳品。”10月22日晚,第二届风水文化国际论坛暨天文与易学研讨会组委会推出风水文化宴,招待出席论坛的八方嘉宾,嘉宾们对文化宴竖起大拇指。

    猪肺、杏仁、百合、参片搭配成“紫气东来”,天麻、熟地、人参组合成“天地人和”,人参、地瓜制作成“人杰地灵”,“玉带缠腰”、“七星高照”、“山环水抱”等菜品从原料的选取、制作、烹饪,到取名上都做足了工夫。

    文化宴上的菜品色香味俱全,每道菜名或源自一个典故,或蕴含哲学思想。“金针铜钱”的创意来自唐代星象学家袁天罡和天文学家李淳风在阆中修建天宫院的故事,这道用嫩玉米做成的菜演绎了当年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在阆中埋铜钱、插金针,定址修建天宫院的故事。

    “16道菜品让客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阆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宴主创者陈春林说。

    多家媒体 聚焦古城

    本报讯(王斌)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届风水文化国际论坛暨天文与易学研讨会在阆中古城举行,吸引了旅游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文汇报》、《香港商报》、新华网等30余家媒体关注。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对活动过程进行了跟踪报道。古城的秀丽风光也让媒体记者赞叹不已。

    “阆中古城是我见到的自然风貌最为独特的一座旅游城市。”中国新闻网记者宋路易说,阆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广告让她记忆深刻,“阆”字的发音,让人们记住了阆中,本届论坛成为又一个宣传阆中的好平台。

    新华网记者何好已是第二次到阆中来采访,“阆中古城的商铺管理更加规范了。”何好说,时隔两年,他觉得阆中依托古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旅游产业做得更加得心应手。

    旅游卫视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旅游卫视记者于洋透露,旅游卫视将把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制作成6期专辑,向全国观众推介阆中。

    新闻推荐

    阆中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余个,引导农户发展种养业,建起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解决农产品存储问题——40余个专合社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邓斌王琳权近年来,阆中市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专合社引导农户规模种养10月30日,笔者在阆中市方山乡雪洞村看到,姜农正...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