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发言摘登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全

四川日报 2012-04-01 19:08 大字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发言摘登

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系列方针、政策要求,成都市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楼宇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约330亿元,增长2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8%。文化产业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

积极抓好政策引导,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先后编制《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和《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空间布局、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设立市级文化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确保每年市本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不低于2亿元。

积极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特色街区和天府古镇。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强资源整合重组,积极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先后组建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和成都艺术剧院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去年,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召开后,赓即召开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要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 “文化之都”,并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

务实创新 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流文化传媒集团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文轩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企业和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成立七年多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净利润5.1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回顾成立以来的发展,新华文轩全面实现了从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向境外上市公司,从出版物连锁经营向出版发行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从单一实业经营向实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的三大重要跨越。

2005年成立新华文轩。2007年新华文轩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10年四川出版集团15家出版单位整体进入新华文轩,重组后,新华文轩由出版物发行企业转变为集出版物生产、加工、物资供应、销售和多元文化业务于一体的企业实体。新华文轩建成由169家直营零售连锁门店,114个教育教学服务分公司,全国25个中盘分公司,遍布全川的中小学图书馆配送网络和电子商务组成的“教育+大众、实体+数字、省内+省外”全国性分销网络。制定 《数字业务发展规划》,开展“数字教育、数字阅读、按需印刷”等多业态数字业务。在突出出版发行主业的同时,成功延伸到传媒、教育、影视等相关行业领域,初步构建以出版发行为主业、多元文化同步发展的产业布局,形成现代综合性文化传媒企业的雏形。

未来,新华文轩将通过三大战略举措推进从传统实体出版向“实体出版+数字出版”、从产品销售经营模式向“产品+服务”经营模式、从以生产经营为主向“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并重的三大战略转型,建设全国一流文化传媒集团。以业态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主营业务升级:开展“商超书店”便民连锁服务业务,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中小城市;推动中小连锁门店转型升级,打造“轩客会·格调书店”连锁品牌。以大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战略性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创意中心”;打造“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基地”。以资本经营为手段,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拟发起建立文化产业基金,着力打造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乃至全国性文化产业战略投融资平台,推动新华文轩跨越式发展。

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打造“酒+N”特色文化产业

中共泸州市委 泸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92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收入达27亿元。

高度重视,强力实施,泸州文化产业扎实推进。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到2015年,力争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2020年达到8%以上。去年7月,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响亮提出“酒+N”的文化发展思路,形成了16条加快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严格落实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了市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今年又新增外宣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区县也相继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泸县设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市有文艺家协会11个,各门类文艺家5400人。从今年起,将每年评选表彰“四个一批”人才,着力构建市级文化荣誉制度。

重点突出,优势带动,酒文化产业聚集发展。酒业是泸州的支柱产业,酒文化是泸州的文化之魂。泸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 “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大机遇,着力引导酒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8.2亿元,建成面积7500亩,入驻企业102家,2011年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6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亿元建设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目前,泸州共有投资规模3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文化企业23家。依托泸州老窖、郎酒两大名酒,以名酒带动名园名镇名村,促进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合力推动,精心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在大力发展酒文化产业的同时,泸州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娱乐影视、广电传媒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了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整合资源 增强活力推动有线广电网络产业跨越发展

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是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川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加快发展有线广电网络产业,取得积极成效。

整合有线广电网络资源,奠定跨越发展基础。2009年7月,按照中央推进三网融合的战略部署和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网络整合的要求,四川省下发《关于印发〈整合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 组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的通知》,启动新一轮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历时一年,顺利完成网络整合,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全程全网的一级法人公司。公司目前总资产62亿多元,净资产近28亿元,有线电视的注册用户1200多万户,用户数居全国第四位。

推动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开创全省广电网络发展新局面。2011年,公司完成经营收入28亿元,实现利润约2.2亿元,较整合前年收入增长20%、利润超过了收入增长幅度,10多家分公司扭亏为盈,大多数分公司实现减亏。截至2011年末,全省新增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10万户,累计数字电视用户超过270万户,全省有线数字化率从年初的15%提升至22%,数字电视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在统一全省技术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完善数字电视平台,有序推进市(州)数字电视分前端的搭建工作。

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实现全省广电网络产业发展新跨越。2012年,全年计划新增投资25亿元,力争年收入达到并超过34亿元,人均产值20万元,在2009年基础上接近翻一番。“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计划总投资6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数字化、双向化建设,并加快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过渡。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300万户,网络双向化覆盖户达到960万户,高清互动用户超过250万户,全省广电网络资产超百亿,运营收入超过60亿元,在2011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中共阆中市委 阆中市人民政府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近年来,阆中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收到较好成效,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推动了经济发展。2011年,全市257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531万元,同比增长19.3%。

围绕“建设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阆中作出“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确立“文化树标杆”的工作重点。在今后五年的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文艺创作展示基地、会议会展中心和文化旅游节目演展中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最终把阆中建成中国西部文化创意的热土。

优化产业格局,确立“一核心、两园区、六产业”的文化产业总体框架。一核心,即将古城打造成阆中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承载核心;两园区,即加快建设江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古城文化艺术社区;六产业,即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文化工艺业、文化演艺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古玩字画交易业和艺术培训业等特色文化产业。

搭建项目平台,培育壮大产业。近年来,阆中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大项目统筹整合力度,将部分文化产业项目与灾后重建、招商引资项目打捆包装,前后累计争取、招引文化产业项目资金近8亿元,涉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俗表演、文化博览、文艺演展等10个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依托规划建设占地2500亩的江南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招引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入驻,将其打造成以特色旅游、休闲娱乐、影视拍摄等为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依托阆中绸厂旧址、皮影产业园、文化院落、文化广场和历史文化街区,把阆中古城建设成集三线建设工业博物馆、丝绸文化博物馆、艺术培训、创意设计、广告制作、风情酒吧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社区。

坚持改革目标探索市场新路

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省级重点国有文艺院团——省歌舞剧院。2009年以来,省歌舞剧院被确定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转企改制。当前,我们正大力加快企业发展,积极拓展文化演出市场。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按照中央明确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可核查、不可逆”的工作要求,改体制,转机制,实现“两个转变”,即转变单位性质,由事业转为企业,完成工商登记,注销事业法人;转变劳动关系,职工和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以原省歌舞剧院全部净资产组建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按《公司法》规定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2010年7月完成企业工商登记,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完成事业资产向企业资产的变更。

省歌舞剧院过去一直是全省艺术生产的“排头兵”,转制后,更要成为引领全省舞台艺术生产繁荣的“领头雁”。为了适应新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公司制定了“强团队、强管理、抓创作、抓营销”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出人出戏为根本,积极实施“树品牌、闯市场,促发展”的经营战略,不断增强公司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努力做到“赛场与市场”双丰收。

公司倾力打造的大型舞剧 《红军花》,于2011年7月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成功入围“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剧目。大型舞乐歌 《大美四川》已完成商业演出30余场,收入超百万元。目前,该剧正在全国巡演。与此同时,大型多媒体音乐剧《青城》、舞蹈《手·重生》与《口弦》分别荣获2011年全国舞蹈比赛二等奖和 “荷花杯”舞蹈大赛“作品银奖”,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金土地奖”等。

我们将不辜负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营运机制,抓创作,出精品,走市场,出人才,闯天下,创品牌,为繁荣文艺舞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吴璟 常雄飞 整理

新闻推荐

李鹏展本报记者吴璟距阆中市约公里的老观镇历来商贸发

□李鹏展本报记者吴璟距阆中市约45公里的老观镇,历来商贸发达,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适合一个人慢慢游走。老观古街长约800多米,文化遗存多。步入老观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高楼子,它是老龙...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