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亿影院3日游,《阿修罗》的失利是国产重工业电影的失败吗

2018-07-17 22:56 大字

号脉影像经络,洞察文娱风潮

7月15日,《阿修罗》片方在官微上发布一条消息:经全体投资方决定,电影《阿修罗》将于7月15日晚间22点起撤档停映。

很显然,《阿修罗》的撤档原因跟票房和口碑失利有关。

制作费7.5亿,耗时6年打磨,来自30个国家的7000多人团队合力完成,制作了高达2400多个特效镜头。《阿修罗》的片方,从一开始就对外强调大制作,预算6亿,实际花费7.5亿。种种数字,不言自明地显示它的“大片”气质。

但是,作为“大片”,《阿修罗》上映三天,票房却不到5000万,远远落后于同档期的其他影片,远达不到片方的票房预期。

是谁杀死了《阿修罗》?

与其说受到《我不是药神》与《邪不压正》的强势挤压,《阿修罗》的片方,更愿意把责任归咎在第三方的平台评分上。

在7月13日,《阿修罗》的片方在官微发布一篇文章:《阿修罗》的8.4分与4.9分,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起因是,《阿修罗》上映后,在淘票票评分达到8.4分,在猫眼评分却只有4.9分(截止目前,猫眼评分已回升到6.4分)。

文章称:一部电影,在两个电商平台映后评分有差异属正常。但是如此大的差距,这是第一次,属于超级异常现象。这是一种有组织、有预谋的“黑水行为”。

文章还指出,《后来的我们》的高退票“丑闻”,出现在猫眼,这一次高评分差,也出现在猫眼,暗指猫眼平台存在“猫腻”。

《阿修罗》片方认为,猫眼公司担任同档期上映竞品电影的宣发工作,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身份,很有嫌疑。

言下之意,猫眼平台为了自身商业利益,很可能对《阿修罗》的评分“动手脚”。

如果说,猫眼平台因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其评分数据不作数。那么,在颇有公信力,并且不涉足出品与发行的豆瓣平台上,《阿修罗》的评分更低,共11800多位网友评分,只有3.1分。

这时有人出来声讨豆瓣评分了。经历过撤档停映风波,并且对豆瓣评分耿耿于怀的毕志飞,旋即在微博发文:《阿修罗》是我在电影院所看过的,最具有好莱坞国际水准的中国大片。

毕志飞直言,网络舆论绑架了市场和普通观众,伤害了中国电影业,并说“本来绝对应该9分以上的《阿修罗》竟然被打成了‘烂片\’”!

其实,在三个电影平台中,猫眼和豆瓣两家,不谋而合地给《阿修罗》打了低分,只有淘票票一家,给出了高分。

一部电影,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观众心中,评价两极化时有发生。

而在并不分众的评分平台上,评分天差地别却着实奇怪。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

笔者发现:2016年《阿修罗》对外宣传时出品名单里明确出现了阿里影业,今年6月有消息称“《阿修罗》是由三十六计文化、阿里影业、大地院线等共同投资”。

然而,电影正式上映后,出品名单里却未能看见阿里影业的名字,联合出品的22家公司里反而出现了一家浙江东阳小宇宙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通过企业查询APP天眼查发现,这是北京阿里淘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东阳小宇宙”的经理和执行董事正是阿里影业和淘票票的主要高管。

这么看来,“既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的公司,不只是猫眼平台,淘票票也难置身事外。

也就是说,猫眼平台或有打压竞争对手的嫌疑,淘票票未必就没有“自卖自夸”,在评分上弄虚作假。

《阿修罗》的失败,不是重工业电影的失败

对于《阿修罗》,不论是观众的购票动机,还是片方的宣传重心,基本是“特效、大制作、重工业”。

可以说,《阿修罗》除了小鲜肉吴磊具有流量优势,其他方面诸如导演、故事都没有市场优势。无疑,特效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

早在7月11日,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举办的“《阿修罗》与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与影评人,与该电影的监制就该片的特效制作、艺术水准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上,专家们和影评人肯定了《阿修罗》对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贡献,为观众展现了东方魔幻大片的工业成就,成为了中国重工业大片的一个标杆。

然而,观众对《阿修罗》的特效并不买账。有网友吐槽“特效太假,电影的沙漠和海都是实景,却偏偏把实景给做出了拙劣的PS效果…”

导演言之确凿地声称,《阿修罗》几乎都是原创的,找不到模仿的痕迹,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国奇幻大作。然而,《阿修罗》备受观众诟病的,除了特效假,还有就是显而易见的模仿痕迹。

《阿修罗》的“夭折”,令业界人士和媒体一片唏嘘,纷纷发出国产重工业电影“路在何方”的忧虑。

诚然,中国的电影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在重工业电影的发展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国产的重工业电影,在市场上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是电影的质量往往堪忧,二是观众对国产重工业电影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去年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制作上接近重工业标准,但是跟《阿修罗》一样遭遇滑铁卢,虽然票房超过5亿,但是口碑扑街,豆瓣评分只有3.9分。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阿修罗》这类重工业电影,如果不在创作上非常站得住脚,在IP营销上做得非常好,是非常有风险的。

其实,就像网友表示的,《阿修罗》在美术场景上,跟我们熟悉的《权力的游戏》《指环王》很像,原创性并不高。

而片名“阿修罗”,它是脱离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事物,观众不知道它讲什么故事,难有吸引力,它离中国观众的距离过远。

当一部电影超出了观众的知识结构,又不具备观众基础,很容易遇冷。比如在印度大火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中国就水土不服。

但是美国的漫威和DC系列大片,之所以吃得开,是因为它们多年来,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忠实观众,他们对漫威和DC的世界观都相当了解。从而可见,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里,有重工业电影的一席之地。

《阿修罗》作为国产电影在重工业上的首次试水,虽然折戟而归,但不意味着国产重工业电影没有出路。

【文/阿志】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制 | 李星文

主编|杨文山

新闻推荐

关注无人知晓之处

【观象台】左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