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缘何这么燃

光明日报 2020-07-01 10:08 大字

近年来,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悄然改变,从电影《智取威虎山》《血战湘江》到《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新世界》,从儿童剧《红缨》、话剧《谷文昌》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沂蒙三章》、杂技剧《战上海》,叫好又叫座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焕然一新的创作气象逐渐形成。

在这些作品中,红色故事被以富有时代感的方式重新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感动的涟漪;红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鲜活地树立在人们面前。红色题材特有的精气神,深刻而广泛地吸引着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以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滋养、陶冶和丰盈着人们的内心。大批红色题材精品力作涌现,成为文艺界献给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红色战争大片《血战湘江》剧照。资料图片

1.让观众与英雄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沟通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尤其是红色题材。红色题材作品集中反映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艺术魅力蕴含于题材的思想性、历史性和叙事性之中。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叙事的主体,塑造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彰显红色题材艺术内涵的必由之路。

从红色题材的创作实践来看,小说《红岩》与江姐、《创业史》与梁生宝,电影《闪闪的红星》与潘冬子、《英雄儿女》与王成、《红色娘子军》与吴琼花,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恰恰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着时代特征,凝聚着时代精神。新时代,社会风貌以及观众的文艺诉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今天的人们依然仰视红色故事里的英雄,也更渴望与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艺术家对人物形象进行时代化的塑造。

近年来成功的红色题材创作,正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通过让人物形象走近当代受众,提升了作品的品质。儿童剧《红缨》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放牛郎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作品以细腻的舞台表演,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出王二小的情感世界,讲述了王二小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赋予了这个经典的红色人物形象更多的成长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看到了民族大义在王二小内心的萌发和积聚,因此,当王二小壮烈牺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观者无不泪目,艺术效果感人至深。话剧《谷文昌》摒弃“高大全”的套路,通过谷文昌在东山植树治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工作和生活片段,在低处叙事,向高处写人,带领观众走入谷文昌的内心深处,在情感共鸣中体会一名党的好干部的使命担当。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中共中央领导人进驻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的故事。影片也是从小处着眼,以平视的视角和温情的叙事,以光影艺术的手法表现开国元勋们质朴醇厚的家国情怀,拉近了历史与现实、领袖与人民的情感距离,受到普遍好评。

红色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剧照。 资料图片

2.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传递深邃精神力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红色题材承载着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宝库。

近百年来,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不乏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艺史的永恒经典。它们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史;也如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标示着人类意志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更像一声声嘹亮的号角,激励着华夏儿女沿着民族复兴大道坚定地走向未来。而经典的红色题材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常演不衰,不仅在于其讲述的故事、宣扬的道理,更在于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充沛的精神内涵是红色题材的独特标识。品读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我们总会被其中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坚贞不屈、顽强拼搏的意志所感动。这正是红色题材特有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以人文化的手法表现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正在成为创作者的自觉选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巧妙地让小人物出场讲述大故事,无论是《前夜》中的林治远,《北京你好》里的的哥,还是《回归》中的华哥夫妇,在组成全片的一系列故事中,主人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人。然而,正是他们内心对祖国真挚的爱和依恋,凝聚成了推动这个国家前进的伟大力量。影片中一个个生动的小人物,寓伟大于平凡,把宏大主题融进了人间烟火,使爱国主义从政治道德律令呈现为个体化的内心情感,提升了影片的人文气息。2020年播出的电视剧《新世界》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转折。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体现了社会发展之必然。而表现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形态的演化,也是红色题材的应有之义。《新世界》这部作品没有落入以往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通过北京城里三个小人物在政权鼎革的历史转折下的人生选择和生活际遇,以小见大地表现“新世界”的来之不易及其强大感召力,生活化地讲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

这些创作实例表明,如果把红色题材的精神内涵比作一块宝石,艺术创作就需要运用文字、色彩、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手段,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耐心打磨,使其闪烁出无限绚烂的光彩,从而有质感、有温度地传递深邃的精神力量。

用舞蹈讲述谍战故事的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资料图片

3.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红色题材也不例外。“写什么”和“怎么写”是统一于创作实践的,特别是完成了红色题材的选择之后,“怎么写”的重要性就会愈发凸显出来。

红色题材凝结着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丹心碧血,回荡着中华民族复兴奋进的铿锵足音,具有无比深沉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必须呈现于有创造力的艺术手法之中。正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所言,“当我们说文学反映生活时,不仅仅指作品内容反映生活,而且作品形式也反映生活”。同样的题材,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效应。毋庸讳言,有一段时间,红色题材不受重视,英雄形象遭到冷落,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被拍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神剧”“雷剧”,实际上构成了对红色题材的巨大伤害。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创作者的艺术态度不够端正之外,也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可喜的是,这一不良现象已经得到有力扭转,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刷新着人们对红色题材的认识的同时,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红色题材的热情和信心。

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以激光、投影灯等现代舞美手段,在舞台上呈现“滔滔河水”,逼真地表现“红嫂”李桂芳等32位妇女以肩架桥的历史细节,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为“红嫂”这一历久弥新的经典形象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唯美的形式诠释李侠与兰芬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发挥舞蹈艺术肢体语言之所长,完成人物内心戏的视觉转化,让人在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灵洗礼。杂技剧《战上海》则以“新难奇美绝”的海派杂技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城市攻坚战的紧张和艰难,以“无声”的方式表现了人民军队解放上海的历史。这些作品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极大拓展了题材的表现空间,让人看到了红色题材更丰富的面相。可见,立足题材,超越题材,是红色题材焕发时代精神、走近当代受众的关键所在。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这是红色题材常写常新的根由所在。只要保持充沛的创造力,从时代的审美需求出发,不断探求并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的美学关系,红色文艺必能持续收获人气与掌声。

总之,近年来的红色题材文艺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取向,灌注了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要求,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也是人民的颜色。而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新时代的红色题材创作,理应反映人民心声,接受并通得过人民的验收,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和引领人民振奋民族精神。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13版,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主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于蓝 永远的“江姐”走了 享年99岁

原创DJ雅清老电影的那些事看到著名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发布的这个消息,我太震惊了,思维停滞了差不多一分钟,不肯相信。田壮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