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我们可以谈论死亡吗?

澎湃新闻 2020-02-29 11:35 大字

2020年的开始,伴随着战争、瘟疫、以及冲突的加剧。对于人们而言,死亡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一时间不再显得那么遥远。但是,与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不同,在这些突发的天灾人祸来临时,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层面。因此,我们可以反思,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时,我们将失去什么,又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死亡——房间里的大象?

在美国,有着这样一个笑话:“人的一生无法逃脱两件事:死亡和税收。”在揶揄美国国税局强大的能力之外,也传递了一种对于死亡的无法避免、又无可奈何的态度。但是,美国人对于公共议题的讨论,却总是围绕着死亡与生存权: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堕胎是否是谋杀?环境污染是否剥夺了未来一代的生存权?甚至,在西方的宗教层面而言,基督徒时时刻刻需要铭记的,也是一次死亡,是基督为全人类的罪而牺牲。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对于死亡最直接的反应和情感流露。在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隐秘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男主角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不安与面对断头台的恐惧,对于西方的作者与观众而言,去掩饰这样的情绪是不真实且不合理的。正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传递的一样,即使人类可以是理性的,但是人类无法摆脱自己的动物性,也无法逃避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无能为力。

然而,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导演王子逸通过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描绘了中国式的,面对死亡的态度。在家人被告知老人(奶奶)患上绝症后,选择隐瞒老人,并试图以一场婚礼为老人带来“最后的合家欢”。在电影中,死亡对于中国子女而言,成为了“不可言说”的存在,然而奶奶的死亡成为了蒙在每个人心上的一层阴影,影响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影片中,子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道,有时候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癌症,而是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的恐惧。虽然,对死亡的绝口不谈并不能阻止死亡的来临,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却表示,奶奶在六年后依然健在。有趣的是,影片中的子女可以坦然地谈论奶奶的疾病与死亡,但是奶奶本人却只能被蒙在鼓里,既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也无法直面自己的死亡。这样的态度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们明知自己无法回避这一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死亡,将面对死亡的期限无限推迟下去。

当我们无能为力时——突如其来的死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似乎也不断变强,人们将自己包裹进新的科技中,成为“万物的主宰”。但是,看似强大的人类却需要不断回过头去,希望死亡能再慢一点追上自己。可惜的是,并非“全职全能”的人类永远无法预测到所有可能发生的灾祸。在战争、疫情面对,人类显得渺小而无能为力。人类只能不断地拼命赶上灾祸的速度,却时时慢它一步;或许人类进步得已经够快,但是对于天灾人祸而言,却还是不够。突如其来的死亡,或许连人类懊悔的权力也一并剥夺了,“我们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看似是一种宽慰,却也显出我们的弱小与无助。

在技术上救治的无能为力,伴随着心理上面对死亡的无所适从。许多家庭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都表示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太突然。没有人能真正对亲人、朋友的死亡做好准备,但是,人们可以在漫长的过程中,为自己建设好心理准备。就像《别告诉她》中,子女希望用一场婚礼、一场团圆来帮助家人做好说再见的准备一样,人们都需要多一些,再多一些的时间来面对沉重的死亡。在生命的尽头,人们都渴望与即将离开世界的亲人再多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好好地告别。但是,在突然的死亡面前,这一切都成为了不可能。家庭的纽带,朋友间的友谊,被巨大的、不可干预的力量所摧毁,留下的只有被破坏的家庭和孤独的个人。迈克尔·乔丹在科比·布莱恩特的追悼会上说:“当科比去世的时候,我的一部分跟着他一起死亡了。”每一段亲密的关系都不尽相同,而朋友、亲人的离开,使得我们永远失去了我们可以说出特定话语的对象。对于朋友、亲人的意外离世,人们最大的懊悔或许就是再也没有机会和他说上一句话,呆上那么一会儿,一切都被强行画上了句号。就像列维纳斯所说的:“死亡是对任何可能性的否定,是一种外来的暴力。”

当事人的尊严,与超越物理层面的死亡

死亡,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可接受,生和死,也不过是自然现象的一体两面。但是,在人们经历他人的死亡时,却远远无法将它看作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死亡的背后,是人的生命的终点,是人与人关系的断裂,和家庭的被破坏。许多时候,让人恐惧的不光是死亡本身,更是死亡可能带来的,对自己,亲人、朋友的影响。

但是,在面对让人措手不及的死亡时,我们也应该尽全力去维护他人的尊严。作者王雪茜在《人间走笔 | 我们怎样面对死亡》中写道,台湾地区知名主播傅达仁饱受胰腺癌之苦,2018年6月2日飞往瑞士尊严机构寻求安乐死。此前,他坦言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每天都要经历剧烈的腹痛,十分难受。他在6月6日的帖文中表明:“我要求尊严。”瑞士时间6月7日下午,八十五岁的傅达仁在五位亲朋好友的搀扶下走进蓝色铁皮屋,留下遗言:“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对于他而言,死亡可以夺走自己的生命,却不能摧毁他身为一个人的尊严。同时,死亡也没有让他失去朋友们的理解与关爱。在面对意外和突如其来的死亡时,我们仍然需要保护好他/她的尊严,给予他/她温柔和关爱,陪伴他/她走完最后一段路。人类的生命不仅仅是物理性的,“苟延残喘”绝对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生命即将完结时,我们更加应该保护好当事人最珍视的事物。尊严,关爱,让人们看到比生存更高贵,高宏大的存在。就如同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后,所说的那样,“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死亡只能带来肉体的死亡,却无法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以及一个人的灵魂。(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 一手造就了新的世界图景

不知道你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我自己算是一个科幻迷,特别爱看科幻大片。尤其是终结者系列的电影,我看了好几遍,一直等着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