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大国科幻文艺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3-11 06:42 大字

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海报

电影《三体》剧照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以雨果奖等为代表的科幻评价标准和体系,逐渐被美国科幻文学界所垄断。因此,中国科幻文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当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话语权,有着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3月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青年文艺论坛上,围绕近期《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国产科幻电影热映以及中国科幻文艺引发了全民关注等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如是表示。

截至3月6日中午12点,由郭帆执导、吴京等人出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上映30天时,内地票房总数已经超过45亿元,超过《战狼2》,成为历史上单月内地票房最高的电影。同一时间点,宁浩执导、黄渤、沈腾等人出演的科幻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票房也已经突破21亿元。

科幻的土壤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近年来给公众这样一种现象:科幻正在成为现实。”在孙佳山看来,《流浪地球》等电影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成功,与当下的科技背景不无关系。2018年全年,我国共进行了39次航天发射,累计将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年度全球航天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发射次数占全球三分之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让公众为之产生自豪感,也有了未来感,期待憧憬中国在未来世界扮演的角色。《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就表示,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看到电影中,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团结其它人,一起拯救地球,我流泪了。回家给父亲叙述电影情节,他也流泪了。”刚刚看过《流浪地球》的北京市民李女士说,她的父亲曾经是军人,在国防科技基地工作过,亲历了某个科技项目从零开始的创业历程。“我的儿子现在学计算机,我总在想,在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曾获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将这种“未来给人的吸引力”,称作“未来感”。“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中国有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顺理成章,它就促进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繁荣。”对于刘慈欣来说,“童年的世界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这对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来说,真的很幸运。”

事实上,海外电影厂商也早已发现中国观众对于科幻文艺作品越来越浓的兴趣,在前几年热映的《2012》《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等科幻电影中,中国元素乃至中国科技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2012》中,中国人制造了末日方舟,《火星救援》中用上了中国火箭,《地心引力》中,中国飞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涉及中国的角色设定,也让上述科幻电影,收获了中国观众贡献的票房。

启蒙的意义

国人对科幻文艺作品的热忱,早已有之,几经起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幻文学迎来了一段新高潮。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发出后,一批从事少儿读物、科普读物出版的编辑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些科普文章作者和儿童文学作者,拉入“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阵营,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幻创作队伍,这股创作热潮持续了近十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说。

在很长一段时期,科幻文艺作品被赋予的意义,不只是文化娱乐。1903年,身在日本的鲁迅翻译了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月界旅行》,今天这本小说的通用译名叫作《从月球到地球》。在为这部小说所写的“辨言”中,鲁迅对于科幻小说寄予了厚望,期待它能够对民众有所改变,即“缀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

在林品看来,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在特定的条件下,科幻文艺不得不被“当作始终未完成的‘启蒙’事业的一部分,被寄予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

“上世纪80年代我正好上大学,看过录像带版本的《星球大战》,当时感慨怎么人家就能想象出这么多东西。”如今已经临近退休年龄的工程师周先生说。当时,许多海外科幻电影虽然并未在国内公映,但喜欢科幻电影的群体,比如大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接触到。同一时期,也有不少国产科幻文艺作品引起较好反响,比如1980年上映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被认为是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

但是,上世纪80年代的国产科幻文艺作品,最终是昙花一现,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科幻电影正式进入电影院后,国产科幻题材作品,不论是小说、话剧还是电影、电视剧,都难寻踪迹。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论是想象力还是制作水平,国产科幻文艺作品,都与舶来的进口大片存在代际差距。

未来的定位

“《流浪地球》的‘科幻元年’意义,是由3000张概念设计图、1万件道具以及无数搭建实景支撑起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杨宸说,“是脱离了五毛山寨抠图特效、可以直接对标好莱坞一线工业水平的‘流浪地球’器官,是屹立于冰雪大地上的庞大转向发动机,是被冰封的地标,是木星那只填满整个地球天机的‘大红眼’。”

在杨宸看来,《流浪地球》虽然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但无疑是第一部“科幻奇观电影”,而由这场“奇观”磨砺出的制作队伍,也将是中国日后科幻电影发展的后备军,由此来说,这种“元年”意义是当之无愧的。

从某种意义上,《流浪地球》形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质变,达到了一个“节点”。在这质变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电影水平的积累,也有全民科学素养的积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在2017年已经升到了13.8%。

“不仅我国的科幻文艺要建立未来感,中国也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建立自己的未来感。”孙佳山认为,这也是《三体》《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当代经典科幻文艺作品拉开的大时代序幕。

序幕已经拉开,之后的未来故事,还需要中国人自己继续讲下去,中国在未来科幻舞台上的定位,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在欧美既定的科幻文艺故事框架之外,寻找自己特有的空间。但是,“我国科幻文艺现有的理论资源、创作队伍、审美理念、技术能力等,相对于成熟的文化工业体系而言,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孙佳山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岩曾表示,受众对科幻文艺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创作者却很少,优秀作品也是奇缺,社会对于科幻的了解也不多。即便《三体》系列受到科幻迷追捧,但其销量依然与其它类型的知名小说有很大差距。对此,应当构建好的作家作品成长机制,鼓励跨界,并且不能放弃少儿科幻。

杨宸还记得,《流浪地球》中,宇航员刘培强牺牲时,儿子刘启眼中的泪花,在科幻文艺之中,国人的舍生取义、牺牲自我的英雄主义获得了全新的升华。在他看来,影片中刘培强奔向的“中国”,“不是作为世界英雄的‘中国’,而是背负着历史遗产的‘中国’。这才是打开‘中国’的恰当方式,这正是中国科幻元年开启的方式。”

新闻推荐

编剧束焕谈葛优首登春晚背后趣事 还曝王宝强早年为挣2百块摔倒

提到“束焕”这个名字,可能只有很关注国内影视剧的人才会知道他,毕竟他不像同行宋方金、汪海林那样,时常公开爆出大胆言论,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