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书绵州金献民号“蓉溪”与芙蓉溪有哪些渊源?

绵阳日报 2022-01-22 07:18 大字

现存碧水寺的金献民墓翁仲像

明天启《成都府志》(1621年刊本)所载《府治合蜀郡县山水名胜图》

游仙区金家山嘴,太仆寺丞宰金公(金祐)墓碑,又称金家响碑,为金献民祖父母墓碑。金献民父金爵、金献民子金皋及金献民本人墓早已不存

金献民的手迹仅存于梓潼县李业阙(局部)

现存碧水寺的金献民墓石马

明万历四川驿路图(局部)

金献民(1460~1541),字舜举,号蓉溪,明代成都府绵州人。成化癸卯举人,甲辰进士,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官居二品,是绵阳杰出的历史人物,一生经历刘瑾乱政、大礼议等重大事件,宦途几起几落。绵州金氏“一门五进士”,是科举时代绵州文人登仕所及的最高境界。

□李戴郭平(绵阳)文/图

125岁中进士授行人

金献民祖籍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元末的战乱使四川人口损失严重,明洪武年间,官方为恢复地方经济、文化,号召移民。来自江南的移民大军里,有一个叫金亨的人,行伍出身。他就是后来绵州金氏的入川始祖。

金亨安家于绵州城东三里芙蓉溪东岸。几世繁衍之后,出了第一个进士金爵,即金献民的父亲。金爵的官做得不错,给儿子金献民打下了基础,金献民的科举之路蛮顺当。成化十九年(1483),金献民中癸卯科举人。第二年,赴京应会试联捷,中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时年25岁。

金献民的第一个职务是行人,正八品。行人隶属于行人司,是明代特有的官制。行人司设司正及两个司副,辖行人37名,满编40人。40人里,最大的也才正七品,可见是个小衙门,基本职能是为皇帝传令,专门从事持节传旨之事。

衙门虽小,门槛很高。假设你想当行人,你的身高很高,颜值很高,你爸爸官职也很高,但你学历不高——不是进士,那么你还是各人把履历表撕了算了。行人,行事端方,为人厚重,代表国家的形象。金献民就这么步入仕途了。

2从铁面御史到兵备天津

弘治五年(1492)七月,在京城混迹了几年的小京官金献民“迁授御史,按云南、顺天,并著风裁”。金献民担任的是所谓“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云南道监察御史。明代十三行省,设十三道御史,至于排名,云南,在大明朝版图上相当靠后。

御史代天子巡视四方,官衔虽小,权力不小。金献民“持法执宪,无所顾忌”,巡按云南期间,大力揭发贪官,整肃风纪。遇上特别跋扈的地方豪强,他还讲究策略,既保了自身安全,也使当事人受到国法处置。

按惯例,云南道御史协管顺天府,即京城,由浅易而繁难,这样的设置很锻炼年轻官员。巡按云南,使金献民得到很好的历练,然后再来管理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的京城,遇事就不至于过于强硬或软弱。

实际上,由于监察云南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顺天府调皮捣蛋的官油子或关系户很怵这个有点楞的小金大人,都寻思着,算了,先忍到起,等他升官调走了,我们再搞事情。金献民的好友刘春说,自古以来就有“铁面御史”的称誉,今天用在金御史身上,名实相副。

金献民做了八年御史,于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是一个特别设立的官职。明代的天津,既是京师的屏障,也是关乎海运、漕运、军事、盐务及涉外事件的重要口岸,其本身仅设卫,所以特地设立兵备道,“寄衔”于毗邻的山东省,于是有了“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样一个很怪的职衔。

天津龙蛇混杂,不好管理,驻军将领骄狂、士卒懒惰,豪强势力大肆蚕食民田,流毒很重,掌管司法及军事的长官都不敢过问。《明实录》记载的针对金献民的诬告就有两起,这侧证了他在天津副使任上是有所建树的。

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金献民的父亲金爵去世,金献民解职返乡守制。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金献民守制期将满,有个叫郑留住的人诬奏他在天津兵备任上有诸多不法之事。郑留住精心选择了诬告时间,利用金献民守制期满、即将复出之际,大肆泼脏水,以期造成恶劣影响,可以说是异常恶毒。

3历经波折从地方到中央

弘治十七年四月,金献民守制期满,但直至弘治十八年(1505)二月,才得以复出,担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虽然诬告查不属实,但还是对他造成了影响。

正德二年(1507)正月,金献民升为湖广按察使,正三品,主管刑名司法。入仕二十年来,其所到之处,豪强敛迹,宵小折戟,可谓春风得意。朋友刘春写诗赠他,也说此时的他“亨途方纵步”“风声益播美”。

就在此时,金献民遭遇入仕以来最大的打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德元年到五年(1506~1510),宦官刘瑾操纵朝政,打击士族官宦,金献民成了一块很显眼的“靶子”。他升任湖广按察使的第二年,在天津副使任上“勘地不实”的陈年老账被翻出来,被拷枷下狱,出狱后,又被贬斥为平民。同年六七月间,因湖广仓库粮料案再遭弹劾而下狱。正德四年(1509)二月,因浏阳民刘道龙命案刑狱议罪不实,又被罚米五十石。

这些罪名,大多不过“欲加之罪”。金献民连连遭遇挫折,归隐绵州。但他的好友刘春预言,他将很快复出。正德五年(1510)九月,刘瑾伏法,吏部奏正德二年以来降调致仕闲住为民充军者五十三名复官,金献民果然被朝廷重新启用,历任贵州按察使、山东按察使。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金献民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德十五年十一月,由刑部左侍郎升南京刑部尚书,官至正二品。

“大礼议”哭谏的重要发起者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登位。嘉靖初,金献民职务变动频繁,三年里先后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始终是朝中重臣。关于朝政,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意见,即便与皇帝意见相悖,皇帝也未加怪罪。

“大礼议”事件改变了金献民的人生。

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嘉靖帝朱厚熜是弘治皇帝的侄儿、正德皇帝的堂弟。群臣认为,按照礼法,嘉靖帝应该尊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并在册封名号等方面严格按照群臣议定的大礼做。而嘉靖是个孝子,坚持为父母正名,坚持“继统不继嗣”。双方僵持不下,展开了长达三年的争斗,矛盾在左顺门大爆发。

嘉靖三年(1524)七月,因嘉靖帝要册封亲生父母,群臣哗然,200余名大臣在杨廷和、金献民等带领下,在左顺门跪请哭谏。嘉靖帝震怒,四品以上待罪,五品以下下狱及廷杖,当场死10余人。左顺门廷杖后,群臣或丧命,或下狱,或遭贬,内阁首辅杨廷和、兵部尚书金献民被夺俸,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状元杨慎(杨廷和之子)、金献民的儿子翰林院检讨金皋遭贬。

“大礼议”事件,金献民不畏皇权、守护成规,骨鲠之臣的形象得到充分体现。“大礼议”实际上是新皇帝和前朝权臣的权力之争,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崇尚程朱理学的廷臣之间的斗争。左顺门之事,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患,皇帝和群臣自此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推动历史前进的两股动力源从此缺少了互动,减少了活力,腐败、空谈、党争、阉乱层出不穷,明朝从此走了下坡路,直至病入膏肓。

5归隐芙蓉溪畔自号“蓉溪”

嘉靖三年,金献民被贬斥为民。嘉靖五年,改为由兵部尚书致仕闲住,回到绵州芙蓉溪畔的旧庐,购屋数楹,徜徉其间,名之曰“芙蓉书屋”,自号蓉溪。他“擅抒林壑”,闲住在芙蓉书屋中,读着书,有时兴致来了,拈须吟诗,和宾客唱和,以此陶冶性情。有时出游,喝点小酒,追求闲适的生活。

绵州的富乐山、西山,乃至梓潼,都有金献民的诗歌传于后世,或见于摩崖题刻,或刊于后代志乘。一首七绝,可以一窥明代士大夫的潇洒生活:

攀萝独上最高台,万斛尘烦顿觉开。

身倚莓床盘足坐,春山争送晚青来。

与梓潼先贤李业相关的两首七律,更可见古代士大夫的凛然正气:

炎祚无光孺子幽,井蛙窃号据梁州。

直将正气扶风化,肯变初心附国仇。

就死不贻冠冕愧,偷生羞对室家谋。

潼川滚滚光如练,应共芳名万古流。

新祠轩豁对山城,片石深镌表大名。

浩气不因污世馁,英灵长共列星明。

观风御史瞻高节,分宪监司树远声。

香火千年遗像在,路人休作子云评。

芙蓉溪上,唱和甚多,后人汇为《芙蓉书屋集》,那是惨烈兵燹也未能抹去的前世风雅。

嘉靖二十年(1541),金献民卒于家,寿八十二岁,葬于芙蓉溪仙人桥东侧岭上。隆庆二年(1568)十一月,对原来夺职闲住的金献民恢复了官阶,并赐祭葬。隆庆三年(1569)正月,追赠太子少保,诏赠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谥“端简”,祭二坛,勒石墓前。

同年,安绵道史阙疑、知州常廷圭建“蓉溪百岁坊”于溪侧,以纪盛美:“金献民字舜举,号蓉溪,致仕尚书,寿八十二。”这座牌坊俗称砸儿坊,老百姓有丢石砸坊、许愿求子的民俗。1981年,在修建芙蓉桥时,牌坊被拆除,当时仅剩下两个立柱、一道横枋。

新闻推荐

G5 京昆高速广绵段扩容项目进入新阶段

本报讯(彭彬赵斌)1月8日上午11点18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G5京昆高速公路广元至绵阳段扩容项目潼江河特大桥26墩顺利开钻...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