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共文化超市” 润泽群众幸福生活

绵阳日报 2021-10-07 07:35 大字

方特东方神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运营,绵阳文化建设高质量推进。(绵阳方特供图)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登军

今年国庆假期,绵阳天青苑川剧团的演员特别忙碌。从10月1日到6日,他们每天上午在涪城区的乡镇、社区演出完新编现代川剧《社区三牛》后,又急匆匆地返回绵阳城区,准备当天下午在天青苑川剧演艺中心举行的川剧坐唱演出。

还是在国庆假期,市文联主办的“雕塑、版画、水彩画提名展”在绵阳美术馆举行;市文化馆主导的“街头艺人”项目在人民公园、凯德广场等人流聚集地举行……多样的文化呈现,为市民的假期生活增加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福利,是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绵阳市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亮点。

五年来,绵阳市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以文化人,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效能,推动全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化惠民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超市”

2021年10月4日,从成都来绵的王学明在朋友的陪伴下,登上富乐山感受三国文化,随后沿山而下经富乐堂走进市博物馆。在移步换景之间,感受绵阳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是王学明此行最大的感受。

今年国庆假期,市文化馆主导的“街头艺人”,受到市民追捧。馆里常设的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公益培训,在满足市民艺术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支稳定的民间文艺队伍,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有效转化,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2021年,市文化馆推出“点单式”课程设置个性服务,实现公共文化精准服务。

在市图书馆,坚持多年的“你买书,我买单”活动,有效提升了阅读服务效率,少儿阅读厅、残疾人阅读服务、流动图书馆的亮相,以及遍布各地的分馆、自助图书馆等,满足了市民在不同时段的阅读需求。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绵阳市坚持强根固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生优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五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十五分钟、乡村十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市民曹爱萍感言,走在绵阳城市街巷和农村院落,文化印迹无处不在,她和身边的朋友每周都会来一次近郊“一日游”,每次出行就像在逛“文化超市”一样,随时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

文遗保护

让身边的历史文化活起来

2021年9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绵阳非遗进社区公益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走进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元通社区,来自全市各地的非遗项目以展演、展销、展示等方式,走进市民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发展?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绵阳市在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以及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机制的基础上,完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非遗五进”工程,让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植根于各个领域。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扶贫”模式,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一大批非遗项目先后多次走出国门。

在文物保护方面,绵阳市坚持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并进,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宣传。以馆藏文物展览为基础,不定期引进临时展览并邀请专家讲座,面向市民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在加大市本级文物保护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在市博物馆,常设文物专题展览每天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前去参观。绵阳科技馆前的汉阙,经过灾后修缮成为城区一景;梓潼七曲山大庙、梓潼“两弹城”、平武报恩寺等一大批文物点,都成为绵阳的旅游热点。

“文物+旅游”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内涵,也让绵阳的历史文化活了起来,成为一道道特别的文化景观。

文旅融合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今年国庆假期,作为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梓潼“两弹城”,每天都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去游览。

这3个景区,是绵阳市文旅经济发展的品牌景区,“文化+旅游”的业态模式,成为引领全市文旅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绵阳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一个核心枢纽、三条精品线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政策支撑下,绵阳市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园区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形成了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等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阵容,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连年上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支撑。

五年间,绵阳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特东方神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运营,北川、江油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文旅产业发展大步流星。

文化建设数据直击

文化惠民演出

市本级每年出资130余万元购买服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演出场次160场次以上。

“三馆”免费开放

到2021年,全市有图书馆10家、馆藏图书232万册,文化馆10家、博物馆11家,“三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遗产保护

到2021年9月,全市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236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84人;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4319处、馆藏文物77817件;市级财政每年出资30至35万元用于发放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2019年至2021年,市级财政投入及中央、省下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341万元。

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全市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595家。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1.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新闻推荐

补齐弱项短板促振兴 6村入选省重点帮扶名单

本报讯(林忠伟)日前,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四川省3060个乡村...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