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调单一到百花齐放

绵阳日报 2019-09-30 07:47 大字

富乐山顶富乐阁

川剧《滚灯》

芭蕾舞《红旗飘飘》

惠民演出下乡

“非遗”展演

那时候,老百姓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吹灯睡觉,除了听听高音喇叭,就是一年看一两次坝坝电影

现在啊,坐在自家客厅看电视,几百个频道随便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设施齐全

时光流转,文化繁盛。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涪水之滨设置“涪县”,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千百年来,滔滔不绝的涪江水润泽了绵州大地,滋养了绵州的灿烂文明。从时光中一路走来的绵阳,得天独厚,头上拥有许多文化“名片”。

悠远神奇的嫘祖文化、魅力独具的禹羌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昌文化、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边堆山遗址、千年古汉阙、“双刘”涪城相会富乐山、皇家帝子楼越王楼等古迹,处处都蕴藏着故事;治水英雄大禹、浪漫诗意的谪仙人李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著作“巴蜀《百科全书》”的李调元、现代文学家沙汀等名字,无不昭示着绵阳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璀璨耀眼;以梓潼卧龙山千佛崖、绵阳碧水寺和魏城圣水寺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光彩夺目,以白马藏族和羌族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这些独特的文化韵味,装点着涪江的历史长河,汇聚成现代绵阳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

文化事业

蓬勃发展惠民乐民

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充分体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绘制的绵阳文化改革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下,绵阳文化事业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基本文化服务体系,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阵地作用。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自实施以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切实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325个遍布城乡的“五馆”免费开放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抑或是工地,都可以看到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福利的身影。

“我们将川剧演出送到平武最远的乡镇、学校,每一场演出,都收获了观众们的喜欢。”天青苑川剧团团长周祥新告诉记者,今年8月,平武县2019年“送戏下乡”活动启动,天青苑川剧团的34名演员陆续走进平武,为群众送去精彩的传统川剧。他们去学校、去山区、去群众们的家里院坝……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文化演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绵阳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镇(街办)、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放眼绵州大地,“文化之花”繁盛开放。“绵州大舞台”持续开演、农家书屋进村入户、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市“书香之家”评选、惠民演出走进家门口、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润物无声,甘甜沁心,老百姓也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文化产业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从2000多年前走来的绵阳,拥有许多文化“家底”。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全国文明城市,6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三线建设遗址40余处,10余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馆藏珍贵文物达5400余件;400余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些“家底”,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让绵阳发展充满自信,每一步都走得掷地有声。

近年来,绵阳市文化产业正在全面融入全市国民经济总体格局,发展速度逐步提升,总量规模日益扩大。随着126文化创意园、李白文化产业园、中国科技城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园区逐步投入建设或运营,全市文创园区达到7个,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态势正在形成。2013年12月,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3月,成功列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地区……政策效应的不断叠加,为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经历了预热期(1978—1999年)、初创期(2000——2005年)、攻坚期(2006—2011年)等发展阶段,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绵阳市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着力打造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培育一批绵阳本土文化产业品牌,为绵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活力。”据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绵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尤其是文化制造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旅游业势头强劲,文化服务业活力增强,成为拉动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一业兴,百业旺。如今,绵阳市把绵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全面开花”,不断加码经济发展,刷新着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纵览70年,绵阳文化发展已然迈进新时代。如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新起点、新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绵阳正不断优化资源,壮大文旅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美好生活的渴求,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走过70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业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一支包括专区、县两级群众文化宣传、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图书发行、电影发行放映等部门组成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1956年绵阳县、三台县建立县图书馆,绵阳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绵阳市各个县市区成立了标准化图书馆,海量的图书馆藏为市民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

1985年1985年2月,省辖地级绵阳市建立,同年6月,绵阳地区文化局改为绵阳市文化局,绵阳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至2000年,陆续建成西山风景名胜区、市图书馆、碧水寺风景名胜区、涪江影剧院、市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大楼、新华广场,修复了李杜祠、绵阳博物馆等。

2012年以后2012年6月,撤销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绵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组建绵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2019年1月,按照《绵阳市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截至2018年底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主编刘庆责编孙兴伟

供稿郑金容曾巨光钟欢

组版骆晓菲校对袁利红

新闻推荐

做转型中的制药“小巨人”

徐春银介绍企业产品“一心一意,关爱健康。”走进位于梓潼经济开发区的一康制药,迎面一块巨幅壁画上八个大字分外抢眼。这是...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