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路见证老城变化融入美丽绵阳

绵阳晚报 2019-07-21 07:52 大字

剑门路西段与东段路口

剑门路西段(老绵兴路中段)接一环路西段辅路

1964年绵阳街区图中川陕路为后绵兴路,今剑门路(以交通局、先锋路为参照)

剑门路东段(老绵兴路东段)

剑门路东段与三汇路相交处

剑门路东段(老绵兴路东段)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民国37年(1948),县政府征用民工6400人,修筑绵安路(绵阳至安县永兴段)。国立六中至三里村一带陆续建成街房,形成老绵兴路(今剑门路)。70年来,老绵兴路经历了一次次改造,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从过去的碎石路到如今宽阔整洁的剑门路,以崭新的面貌融入美丽绵阳。

形成于民国时期的老绵兴路

绵阳过境公路建设始于民国时期城外街区拓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城外街区向西北方位(成绵路一带)、川西北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元场和四方过境公路拓展。民国16年(1927),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驻防绵阳,设立马路总局。民国19年(1930),孙震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筹建马路,费用以卖庙产为主,农民缴“马路捐”,城市居民和工商业按房屋摊派,每间不低于银元5元(当时粮价为7元一石)。修马路总筹款公开数200万元,实际达400万元,由工头承包,招募民工每天付钱二角至三角,强迫昼夜施工。

期间修绵罗(罗江)马路,由北门珠市街至鸡鸣桥,长约50里;修绵彰马路,由民生工厂前至彰明九岭岗止,长约40里,马路总局派员监修。其中,成绵马路是川陕公路经过绵阳城区的必经之道,在民间被称作“绵阳第一条马路”,也因为此路为绵阳到成都的始端,于是取名为“成绵路”。关于绵江路,《绵阳市志》也有记载。民国18年(1929)由孙震督办,绵阳、江油和彰明县负责修绵江马路,次年修成。这说明,绵江路和成绵路、绵罗路等都是民国起就存在的道路。此外,还有绵梓路、绵中(中江)路等公路也于民国时期建设。

市区街道中,同为“绵”字开头,绵兴路也形成于解放前。“民国37年(1948),县政府征用民工6400人,修筑绵安路(绵阳至安县永兴段)。国立六中至三里村一带陆续建成街房,形成绵兴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解放前所形成的绵兴路为老绵兴路,也就是今天的剑门路。在1976年—1983年绵阳街区图上,虽然没有标明,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绵兴路的走向。在1992年绵阳街区图中,火车站一段已标明为绵兴路(中段),三汇路到绵州路(今长虹大道)为绵兴路(东段),这里也就是绵阳人常说的老绵兴路。

绵阳城街道的几次更名与命名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往往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自然、人文背景。街名刻画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风貌。绵阳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街名的更替也从侧面述说着绵阳变化的过程。

汤毓良对绵阳城建变迁如数家珍。绵州城街道以方位命名的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正北街、大北街、外北街、小北街)、顺城街、东城根街、西巷子等;以集市贸易市场命名的有猪市街、盐市街、油坊街、炭码头巷、棉花街、翠花街、布壳街、杉木街等;以录城内文化、经济或建筑物命名的有文庙街、通圣街、衙门口、城隍庙街、徐公祠巷、惜字炉街、警钟街等;以姓氏命名的有马家巷、孙家巷、黄家巷、崔家巷、常家巷、姜家巷、谭家巷等;以美好寓意命名的有吉祥街、长兴街、上升街等。前面提到的这些,都是源自明清时期的老街名。

“民国时期,就有一次对街道的集体更名,但老百姓不买账。”汤毓良说,当时将街名改为中华路(原正南街)、民生路(东街)、民权路(警钟街)、民主街(西巷子)、中山路(大西街)等,但这些街道更名后老百姓并不买账,仍沿用旧名。解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绵阳更名或命名街道也十分有特点,红旗路(今涪城路)、青年路(今剑南中路)、跃进路、解放街(衙门口至通圣街)、东风路(今警钟街中段)、三八街(今顺河前街),都体现了一种时代背景。

伴随着绵阳旧城改造,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地名办重新命名街道,竖立路标(牌)突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如涪城路、绵州路、子云路、玉女路、东津路、驿亭路、游仙路、剑门路等,都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东津路有千年东津古渡的历史背景,老绵兴路改名剑门路有纪念川陕公路的含义。”在1964年绵阳街区图中,川陕路经砖瓦厂到邮电局,为今剑门路西段一段与剑门路东段。

一次次改造中创建城市美丽道路

20世纪50年代末,绵阳城市建设刚刚起步,拆去了城垣,向四周扩展。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拓路是首要任务。由于绵阳是川西北交通枢纽,绵阳至梓潼、绵阳至成都、绵阳至江油、绵阳至三台、绵阳至中江、绵阳至安县六条道路经过绵阳。“迎宾路、青年路、老绵兴路等过境公路,当时都是泥结碎石结构。”汤毓良回忆,那时候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晴天时,汽车经过尘土飞扬,对面看不清人影;而到了雨天,汽车经过时,道路和人行道溅满泥浆。

到了1965年,正值省道川陕路、绵江路养路段喷铺煤焦油,路面要穿越绵阳城区。地县两级领导下定决心整治道路灰尘,成立了“绵阳城区修建柏油路指挥部”。由于资金紧缺,修建城区柏油路除沥青材料和压路机租赁外,人头石、碎石、豆石、砂石均由城区各单位、厂矿、学校、居民参加义务劳动在河坝采集。“一场义务筑路运动在城区掀起高潮,各河坝布满了人群,捡人头石、砸碎石、筛豆石和河砂。”汤毓良对此印象深刻,1965年5月到1967年7月,绵阳全城大小街道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6517米,除小巷外,覆盖了城区的泥土路面,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近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剑门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成了“问题路段”。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剑门路历经了多次小范围维护。三里桥上游的老董家沟,是科创区重要的泄洪通道,也是三里桥至绵中片区的主排水通道,由于过流断面小,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在主汛期经常导致三里桥内涝。

为有效缓解新华厂、粮机厂的常年内涝问题,同时打通临园路与剑门路之间的交通联系,2016年11月,绵阳市正式启动实施了“剑门路综合改造工程”。2016年底,剑门路西段封闭施工,进行综合改造。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改造完成。去年12月15日,剑门路西段改造升级后形成了双向六车道,比以前宽敞不少,改造后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宽阔整洁,以崭新的面貌融入更加美丽和谐的绵阳城。

新闻推荐

山地里种出“金果果”

客商在农场查看蜜柚生长情况□陈仁康本报记者赵斌文/图“在农场务工,做点除草、灭虫、修枝等农活,不仅包伙食,每月还可以挣...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