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古道古建筑留住乡愁

绵阳日报 2019-07-14 07:19 大字

鸟瞰七曲村

捏糖人

古蜀道遗迹

文昌文化陈列

古建筑一角

古柏掩映古道

七曲山,九曲水,这方水土令人魂牵梦萦。古柏古道古建筑,这里的文化令人久久沉醉。梓潼县文昌镇七曲村,山环水绕。作为古金牛蜀道——剑门蜀道翠云廊的起点,七曲村连接起山川名胜、承载了历史遗迹。古老的人文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名扬全球的文昌文化,让七曲村于2019年6月底上榜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近日,记者走进梓潼县城以北10公里的七曲村,领略古老文化濡染的乡愁韵味。

□本报记者田明霞文/图

古柏参天合人行古蜀道

“七曲村里最古老的是一段金牛古道!“七曲村村支书邵林说,村落在七曲山下存在了上千年,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属七曲山景区入口区域。记者跟随着邵林的脚步,走进了位于七曲村一组的剑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剑泉俗称“水观音”,相传开凿金牛古道的五位勇士“五丁”留下的宝剑化作山泉,润泽此乡此土的民众。剑泉之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自古为梓潼八景之一。

在剑泉景区内,七弯八绕,下石梯爬山坡,终于看到了这段陡峭的古蜀道遗址。坐在古道的石坎上,仿佛听到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莘莘学子前行的足音。以汉中为起点,向南经过梓潼往成都的这一段古道,称为金牛道。七曲村是古道上的吉阳铺。古时一般十里一铺,四十里一驿,供官差途中换马暂住。记者看到,这段古道上还有“趟脚石”,邵林说,相传这是当年张飞带领的人马在此擦拭马蹄泥土形成的。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晨风暮露中,古道之上,一队队商旅或西出秦关,南入蜀地,或北上秦川,远涉中原,互通有无,传承文化。

古蜀道两边古柏森森,相传蜀汉大将军张飞最早发起种树,故事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三国文化的一部分,传说张飞率军征战川北时,命将士在所经之处,种下柏树辩识来路,这就是“张飞柏”。后来历朝历代,沿途种树成为“规矩”,最终形成了数百里郁郁苍苍的翠云廊。在七曲村一组,记者还看到了一株“晋柏”,高数十米,相传为晋代张亚子在1700余年前种下的。据史料记载,此树早在明代已死,但历经千年风霜,雄姿犹存,身干如铁,盘踞如虬龙,被命名为“晋柏穿云”,也是梓潼八景之一。

离开“剑泉”,沿着古道旁近年来新建的公路,驾车爬坡北行,不一会儿,就见到了“翠云廊”的高大古牌坊,这里地处七曲村一组地域。继续前行,只见道路两旁古柏林立,逶迤连绵。登上七曲村一组尽头的望水亭,极目远眺,只见涪江支流潼江从七曲山下环绕而过。站在高处远望,七曲山山脊部位呈带状分布的上万余亩柏类森林,郁郁葱葱,随山赋形,由高至低,迤逦而下,林冠翻波,恰如一条巨龙游饮潼江水。

据有关文献和民间传说,这些古柏的栽植年代,除了有蜀汉时的“张飞柏”,还有秦时的“皇柏”,晋朝永嘉年间的“晋柏”,北宋庆云年间的“宋柏”和明朝正德年间的“李公柏”,树龄从千年到数百年不等,至今生生不息,繁衍不绝。清代诗人孙恕曾写道:“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帷中。”七曲村一组地域里,有着“蜀道南大门”之称的梓潼七曲山风景区里,更有着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

中外尊文昌文化天下传

盛夏,漫步在七曲村的古蜀道,感觉十分凉爽、惬意。走过近年来才硬化的几公里水泥村道,来到村民小广场,竖着“话说文昌”的展板,感受村里浓郁的文昌文化。“北孔子,南文昌。”七曲山景区管理处负责人朱子春介绍,据地方史志记载,文昌文化源于文昌帝君,是天上掌管人间“文运”和“功名利禄”的神仙,传说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东晋时出生于越西(今凉山州),因避仇举家迁徙而隐居梓潼七曲山,他一生行善孝母、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扶危济困,提倡忠孝仁义,主张和睦亲善,深受人们爱戴。张亚子去世后,老百姓建祠堂奉祀,成为庇护一方百姓的地方神。后随着道教的影响、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文人士子们的膜拜,这一地方神由此演化为了专司禄籍文运的尊神——文昌帝君。唐宋元明清,科举兴盛时期,来往七曲山的书生、文人、官员都对这一文化尊神顶礼膜拜。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与天上星宿文曲星合二为一,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文昌帝君。在清朝,文昌帝君的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文昌帝君由此演化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护佑神、中华民族的文化神。

源于对文昌帝君的崇拜与对文昌的信仰,远古一路走来由此形成与衍生的文昌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有百余部,200多万字。内容有劝善惩恶、济危扶贫、积德修身,涉及宗教、医学、文学、道德、民俗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少古籍保存于四川省图书馆、川大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还有一些古籍孤本,已流传海外,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和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图书馆。自2011年以来,梓潼县在七曲山村等地连续举办了四届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两岸同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长廊古庙旁村落古风好

在文昌文化的滋养下,七曲村内,有23处始建于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群,现在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这些古建筑依山造势、结构谨严,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十分精巧。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这里被赞叹为“古建筑博物馆”。

朱子春说,这些古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保护区面积510000平方米,古建筑由官式和民间相结合的手法建成,与古柏树交相辉映。七曲山更是全国文昌文化发祥地、文昌宫祖庭,年接待游客众多,旅游收入丰厚。

邵林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曲村叫林场大队,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七曲村,这些年来,七曲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带动了村落的发展,村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落整体风貌完好保存,一些村民在七曲山景区里务工,旅游收入增加了。

转悠在七曲村一组,看到村里那片修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安置瓦房院落,掩映在柏树林中,古意幽幽。村民蒲定明在自家的院落里,修旧复旧古寺里搬来的一些物件,据他说,大约是1986年,因为七曲山景区古道的扩宽,他和家中两个兄弟,从如今的七曲山景区入口处,迁至现在的柏树林边,和另外的近30户村民,修建起了统一风貌的院落。邵林介绍,包括蒲定明三兄弟在内的8个院落,目前已纳入七曲山景区的民宿打造。七曲山景区还计划投资,在七曲村里修建旅游康养步游道,为后期引导游客体验民宿和村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七曲村内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特别是每年在村内七曲山景区举行的“七曲山庙会”“迎神会”“文昌出巡”“洞经音乐”集民间艺术表演和物资交流于一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既大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也成了七曲村的主要旅游资源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新闻推荐

带着12岁儿子 18天骑行1900多公里 最特别的毕业礼物:儿子,人生百味都在路上了

计划了两年,成都人刘先生带上12岁的儿子睿睿(化名)从成都骑行到北京,18天时间骑行1900多公里。一路上,爆胎、大雨、落石、断道...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