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涪关在哪里? 专家考证:在今天富乐山国际酒店处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璋初时不从,后因众人苦劝,乃令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守把涪水关……”
《三国演义》中,曾十余处提到汉涪县的涪关(涪水关)。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只是涪县的代名词,但涪县附近是否有涪关(或涪水关),《三国演义》没有说明,就是《绵州志》与《绵阳县志》也没记载。关于涪关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是三国文化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日前,《绵州之谜》的作者、长期研究三国文化的绵阳城建专家汤毓良有了新的结论。
绵州州志缺少文献记录
绵阳从汉朝建立以来,初始称作“涪县”。因为位于金牛古道上,是出川入蜀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商贾百姓人口众多,也造就了绵州的繁盛。从刘备、刘璋“涪城会”后,绵州更是被称作是成都东北之屏障,在政治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在相关的历史书以及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但涪关的具体方位却没有记录。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多次翻阅清乾隆《直隶绵州志》,也没发现有涪关的相关记录。”汤毓良告诉记者,乾隆《直隶绵州志》成书于清乾隆三年(1738),时值绵州知州屠用谦再次执掌州事,见绵州无州志参阅,故力主编修事宜。这本志书是绵阳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绵州历史的珍贵文献,它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开启了绵阳地方志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参考价值和现实作用。
为何志书中对于涪关没有记载呢?汤毓良认为,应该是相关资料被破坏了。“屠用谦在编纂《绵州志序》中写道:‘左绵为三蜀要郡,有明之季,遭寇变而文献绝……州志竟缺,文献渺然。谦乃苦心购索,得什一于千百。从断简残编,摭拾遗事,复纂辑成书,区为六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因为朝代的更迭,流寇战乱等因素破坏了相关资料,导致志书中缺少记录。民国《绵阳县志·艺文》的引言里,在慨叹明末战乱给绵阳带来的灾难时,也说:‘李譔五经,简篇灰烬’”。
涪关关隘在富乐山国际酒店处
绵阳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三国蜀汉时期,涪县更是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涪县“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加上为成都北上中原的必经之地。三国蜀汉政权之始末,均在此争兵最多;刘备在此用兵三载而得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蒋琬驻涪城三年,死葬于此;姜维守此近两年;诸葛瞻率军到此御敌;魏将邓艾偷渡阴平进占于此;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此投降钟会;刘备奠基始于涪,最后灭亡也在涪。真可谓得涪则得西川,失涪则成都不守,蜀汉之兴亡于涪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既称涪关,必有关隘,那关隘在哪里呢?汤毓良介绍说,涪县地理位置以“剑门锁钥”“蜀道咽喉”“成都屏障”而闻名于世。《直隶绵州志》《绵阳县志》记载:“涪县位于州东五里,富乐山下,芙蓉溪上”。蜀道在梓潼石牛铺,经抗香铺、沉香铺、烂泥铺丘陵地,接近涪县陡坡处(即今富乐山国际酒店),为涪县屏障险要之地、必经之处、兵家必争之地,设涪关镇守,理所当然。而涪县县城(今科学家公园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故在蜀道陡坡处(今富乐山国际酒店)设涪关关隘十分重要。剑门关“一夫挡关,万夫莫开”;而涪关“捍卫涪城,屏障成都”。“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早已经看不到涪关之处,但是通过考证,我认为涪关关隘在今富乐山国际酒店处。”
打造三国蜀汉文化风景旅游区
根据州志、县志记载,涪县位于“州东五里,富乐山下,芙蓉溪上”。芙蓉溪隔断了县城对外的交通,出入城必然要架设桥,这座桥应该就是涪关桥。汤毓良告诉记者,如果芙蓉溪上的桥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涪关桥的话,那么桥的准确位置应在今富乐堂与博物馆前道路直对芙蓉溪河堤断头路处。“桥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涪关桥的位置很重要,不仅是一个交通要道,也是一个安全屏障。”
绵阳有着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富乐山、涪城会,西山蒋琬……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汤毓良介绍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市建委设有“越王楼”与“蜀汉城”规划与筹建办公室,其中规划了修建蜀汉城:城设四门,汉街、县衙、南望楼、北望楼、涪关桥与三国文化广场……过涪关桥与108国道(今剑南东路)相接,直通五里堆路。后来由于兴建芙蓉汉城与科学家公园,占去部分土地而没能实施,仅剩下规划中的三国文化广场尚在(即五里堆路口直对芙蓉溪河堤的一段道路)。
“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北方各省入蜀,经梓潼进入绵阳的门户,又是经三国文化广场过富乐堂、博物馆、富乐山三国文化公园,最接近、最醒目的场所。”汤毓良说,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个位置,打造三国文化这张名片。“可在五里堆路口与剑南东路、三国文化广场交汇处,设醒目的标志牌坊‘三国蜀汉城\’牌匾,立阙柱于广场口,并在道路两侧、中央绿化带处,将三国文臣、武将塑像分列其中,与富乐山、市博物馆融为一体,打造绵阳市文博、三国蜀汉文化风景旅游区。”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